双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复发的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4
/ 2

双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复发的相关性

袁勇     通讯作者:冉贵萍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       201411

通讯作者 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双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双抗治疗7天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MAR,分为非抵抗组和抵抗组,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血小板凝集功能,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双抗治疗后非抵抗组占67%,抵抗组占33%,非抵抗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低于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复发的发生率较非抵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呈负相关,血小板聚集率越低,复发的发生率越小,通过对血小板凝集功能的监测,建立血小板反应的评价体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双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聚集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400例。按照双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情况,将患者分为抵抗组(n=132)和非抵抗组(n=268)。抵抗组定义为双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不明显或未降低的患者,非抵抗组则为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的患者。

纳入标准包括: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在40-80岁之间,同意接受双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出血倾向者,对双抗治疗药物过敏者,及近期接受过其他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者。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双抗治疗,即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周期为7天。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治疗结束后,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MAR),根据MAR值将患者分为抵抗组和非抵抗组。

在随后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卒中复发的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

(1)血小板聚集率:通过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MAR值,比较两组间MAR值的差异。

(2)卒中复发情况:记录随访期间内患者卒中复发的次数、时间以及严重程度,比较两组间卒中复发率的差异。

(3)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皮疹、出血等,评估双抗治疗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抵抗组和非抵抗组一般资料对比

表1 抵抗组和非抵抗组一般资料对比[(X±S),n(%) ]

指标

抵抗組(n=132)

非抵抗组(n=268)

P

年龄(岁)

65.2±8.4

66.4±9.1

0.107

性别(男)/%

62

64

0.198

吸烟史/%

46

50

0.257

饮酒史/%

40

44

0.109

高血压病史/%

68

72

0.118

糖尿病病史/%

36

40

0.033

冠心病病史/%

18

22

0.028

表1所示,抵抗组与非抵抗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以及高血压病史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糖尿病病史和冠心病病史方面,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抵抗组中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的比例略低于非抵抗组,这可能提示糖尿病和冠心病病史对双抗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虽然年龄、性别等因素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差异,但在其他研究中这些因素可能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卒中复发风险具有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需综合考虑。

2.2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药物治疗后ADP/AA最大聚集率情况

表2缺血性脑卒中双抗药物治疗后ADP/AA最大聚集率情况

诱聚剂

MAR

例数

%

Pz

ADP

>55%

278

69.5

3.92

<55%

122

30.5

AA

>55%

254

63.5

3.90

<55%

146

36.5

ADP+AA

ADP≥55%或AA≥55%

205

51.2

3.82

ADP<55%且AA<55%

195

48.8

表2结果显示,以ADP为诱聚剂时,MAR值大于55%的患者占69.5%,小于55%的患者占30.5%;以AA为诱聚剂时,MAR值大于55%的患者占63.5%,小于55%的患者占36.5%。此外,当同时考虑ADP和AA的MAR值时,MAR值至少有一个大于55%的患者占51.2%,两者均小于55%的患者占48.8%。结果表明,在双抗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即抵抗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增加卒中复发的风险。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卒中复发。同时,对于MAR值较低的非抵抗组患者,也应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以防止因药物过度抑制血小板功能而引发的出血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双抗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双抗治疗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治疗手段,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卒中的复发。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对双抗治疗产生良好的反应。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即使在接受了双抗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即所谓的“抵抗现象”。

抵抗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患者个体的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和药效的不同。例如,某些患者由于遗传因素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加快或减慢,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其次,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也可能影响双抗治疗的效果。

针对抵抗现象,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发生机制,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和药物代谢研究,为患者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的疗效。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或采用其他治疗手段,如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等,以弥补双抗治疗的不足。

此外,还应注意到,双抗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于某些患者,如存在严重出血风险或药物过敏等情况,双抗治疗可能并不适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3.2 血小板聚集功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血小板聚集功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MAR值较高的患者,即血小板聚集功能较强的患者,其卒中复发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这一结果提示,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对于预防卒中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双抗治疗作为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有效手段,其应用对于预防卒中复发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对双抗治疗产生良好的反应。对于那些存在抵抗现象的患者,其卒中复发的风险可能仍然较高,需要通过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高双抗治疗的疗效,以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关注其他可能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卒中复发的因素。例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都可能对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在预防卒中复发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此外,对于已经发生复发的患者,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监测和管理,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复发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抵抗组和非抵抗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相关因素,发现双抗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存在抵抗现象,且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卒中复发风险密切相关。优化双抗治疗方案、关注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加强复发风险的监测与管理,对于降低卒中复发、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双战,张坤,郭保军.双抗血小板或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09):1608-1612.

[2]罗贤云.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2,35(23):133-135+139.

[3]周长青,韩裕富,高唱.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J].重庆医学,2022,51(22):3899-3902.

[4]刘晓文,高永超,王少婵,刘晓慧.双抗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量效学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06):618-621.

[5]陈勇,冷辉林,曾瀛.TEG指导下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09):2094-2096.

课题来源:基金名称:上海市奉贤区科委课题 (项目编号:奉科20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