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引领团青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滁州卷烟厂团委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3

以品牌引领团青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滁州卷烟厂团委为例

鲁长城 白月骄

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滁州卷烟厂239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群体思想多元,团青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品牌引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对提升团青工作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滁州卷烟厂团委为例,探讨了品牌引领在团青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借助优化团青活动、提升工作影响力、利用新媒体传播品牌文化等方式,深化了青年员工对品牌文化的认同,激发了其工作热情。实践表明,品牌引领不仅能够塑造组织文化,提升团青工作效能,还能有效应对青年思想多元化和价值观冲突等问题。因此,品牌引领在团青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品牌引领;团青工作;实践

品牌引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团青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可以利用强有力的品牌文化建设,有效提升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滁州卷烟厂团委为例,将品牌引领策略融入团青工作实践中,不仅为团组织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探索了品牌建设与青年工作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对于其它组织的团青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品牌引领概述

(一)品牌引领的定义

品牌引领,是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或组织利用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以其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感引导市场潮流和消费者认知,从而实现对目标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对行业方向的引领[1]。这一概念涵盖了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品牌传播策略以及品牌文化的内涵建设等多个方面。借助品牌引领,企业或组织不仅可以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更能激发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在外部树立权威和信任感。有效的品牌引领策略可以帮助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并借助品牌的力量,驱动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二)核心要素分析

品牌引领的核心要素构成了品牌的根基,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个性、品牌沟通和品牌忠诚五个关键维度。品牌定位是品牌引领的起点,明确了品牌所追求的市场领域和目标消费者,保证品牌信息的准确性和差异化。品牌识别则利用视觉符号系统如标志、色彩和字体等元素,建立品牌的外在形象,使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辨识度[2]。品牌个性化是品牌赋予产品或服务以人格特质,利用情感化的连接,使品牌显得更具亲和力和独特性。品牌沟通涉及到品牌信息的传播方式,其借助广告、公关活动、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保证品牌信息与消费者的有效互动。最后,品牌忠诚是品牌引领的终极目标,体现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连续购买行为,是品牌价值实现的关键。这五个要素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品牌引领的完整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品牌在竞争中稳固自己的地位,更可以引导品牌持续成长和发展。

二、品牌引领在现代组织中的重要性

(一)提升组织形象与知名度

品牌引领对于现代组织而言,尤为关键于塑造和提升组织的形象与知名度。强有力的品牌象征着信誉与质量保证,可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从而吸引并维系顾客的忠诚度。组织借助有效的品牌管理,如统一的视觉标识、一致的服务承诺与持续的价值传递,可以确立其在市场中的独特地位。这种独特性不仅促使品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而且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和提高市场份额[3]。随着品牌影响力的增强,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增强,这种良性循环进一步巩固了品牌的行业地位,形成了对潜在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的吸引力。

(二)增强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

清晰且具有吸引力的品牌不仅对外展现组织的价值主张,更在内部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员工认同强大的品牌理念,这种认同感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从而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品牌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成为团队成员之间共鸣的纽带,促进了跨部门、跨职能的协同工作,使组织内部运转更为高效。同时,当员工对品牌持有坚定的信心时,自然而然会成为品牌的积极传播者,向外界展示组织的正面形象。这种内外一致的品牌体验让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保证长期发展和成功。简而言之,品牌引领塑造共享的信念和目标,不仅加强了组织内部的团结,也为外部的品牌形象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三、品牌引领在团青工作中的价值体现

(一)引领青年价值观,激发工作热情

品牌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可以深刻影响青年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利用明确的品牌故事和富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组织可以有效传达其核心价值观,进而与青年员工的个人信念产生共鸣。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不仅促使青年员工对组织产生认同感,还能激励其将个人的职业抱负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激发他们投身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4]。在日常工作中,青年员工得到的不只是职业成长,还有价值观念的提升和个人使命感的确立。随着青年员工在品牌引领下的成长,他们自身的积极变化也为组织带来了新鲜活力和创新思维,进一步推动了组织的进步和发展。品牌引领因此成为团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借助塑造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为组织注入持久的生机与动力。

(二)塑造组织文化,提升团青工作效能

品牌在塑造组织文化,提升团青工作效能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利用品牌故事和符号,组织可以建立一套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套文化体系为青年员工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和参与感。这种文化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员工的日常互动中,更是激励其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表现。组织文化的力量在于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成员的心态,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责任,创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能。在这种文化引领下,团青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任务执行,而是变成了一种追求卓越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5]。团青员工因组织文化而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转化为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最终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组织文化的强化,使得团青工作成为推动组织前行的强大引擎,不断输出正能量,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了团青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使得组织与员工之间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四、当前团青工作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青年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冲突

当代社会的青年群体处于信息爆炸和全球化的交汇点上,其接触到的思想观念前所未有地多元和广泛。这种多元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价值观的多样性,尤其在不同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之间,其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存在显著差异。这样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层面,更在集体交流和社会互动中产生冲突。在日益开放的交流平台上,青年们表达己见的同时,也会遭遇与自身立场相悖的观点。这种情况下,价值观的冲突变得尤为尖锐,导致理解的障碍、代沟的加深乃至社会团体间的撕裂。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能力,青年们在面对价值观冲突时显得不够成熟,有时候甚至采取极端的态度或行动,进一步加剧了冲突。此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声音会对青年产生片面的引导,使得其在形成个人观点时缺乏全面和深入的考量。因此,在当下社会,青年思想的多元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二)团青工作创新不足,难以吸引青年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青年人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以及社交方式都在快速变化,但团青工作的内容、形式乃至于宣传方式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的框架里,难以与青年人的现实需求和精神追求相契合[6]。这种落伍的现象不仅使得团青工作显得陈旧、乏味,而且失去了与青年人对话的有效途径。青年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对创新和多样性的要求更高,但团青工作在活动策划和资源整合上的同质化严重,缺乏新颖的思路和方法来激发青年人的参与热情。此外,团青工作在传播和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难以形成与青年人个性化需求相对应的服务和活动,因此无法有效地吸引其注意和兴趣。青年人渴望在团青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表达的空间,然而现实中的团青工作却很难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这种状况使得团青工作与青年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五、品牌引领在滁州卷烟厂团青工作中的实践探索

(一)以品牌理念为指导,优化团青活动

以“打造‘青’字品牌 ‘团’聚青春力量”品牌理念为指导,滁州卷烟厂团委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实践,打造“致青春”团青品牌。首先,确立了与品牌核心价值相吻合的团青活动主题,保证每一项活动都能传达出品牌的理念和精神。调研组通过日常走访、召开青工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等形式,深入调研青年员工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出既能体现品牌特色又符合青年期待的活动方案。例如,围绕工厂的绿色环保理念,组织青年员工参与植树造林和环保知识竞赛,让员工在实践中体会品牌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次,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利用社交媒体和内部网络平台进行活动的宣传和互动,以此来增强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7]。最后,组织开展“我的活动我设计”青年职工活动创新创意大赛,鼓励青年员工在活动策划和执行中担任主导角色,使其可以在参与过程中发挥创意,并将个人的成长与团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方式下,活动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成为员工展示自我、提升技能和加深对品牌理念理解的平台。此外,厂团委还需要定期评估和反馈活动效果,保证团青活动的持续优化,同时也让青年员工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反馈被重视,从而增强他们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这些举措,滁州卷烟厂的团青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地提升了青年员工的参与度和工作热情,使品牌理念在青年员工中得到了深化和传播。

(二)借助品牌力量,提升团青工作影响力

滁州卷烟厂团委在增强团青工作影响力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品牌力量在其中的关键作用。策略性地将品牌特色与青年活动相结合,让品牌理念利用团青工作的渠道得到生动展现。举办的每一项青年活动都紧扣“致青春”品牌核心价值,以此保证活动不仅吸引员工参与,同时也传递出企业的品牌形象。借助让员工在活动中直接参与到品牌故事的创造和分享中,其必然会自然的成为品牌的传播者。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参与感,让他们在不同的活动中扮演核心角色,从而提高了团青工作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活动内容设计充满创意,不断更新,保持青年员工的兴趣和活动的新鲜感。借助举办与品牌历史和文化相关的特色活动,如纪念日庆典或者产品发布的内部体验会,进一步促进员工对品牌的理解和认同。这样的实践不仅加深了员工对品牌的忠诚,也利用他们的社交网络向外扩散,增强了整个团青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如此,巧妙地借助品牌力量,使团青工作成为连接员工和品牌之间的桥梁,有效地提升了团青工作在内外部的影响力。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

全媒体时代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如社交网络、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和喜马拉雅电台,构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精心策划内容,保证每条发布的信息都能与品牌形象和价值观保持一致,同时又符合平台用户的喜好。利用故事化的内容呈现,如分享企业历史、创新成果、员工生活点滴,以及顾客的真实反馈,让品牌故事更加贴近受众,增加了信息的吸引力和传播效率。此外,还重视用户反馈,及时互动,借助问卷调查、评论互动等形式收集用户意见,进而优化内容和服务。同时,定期分析各种新媒体的数据,如点击量、转发量、互动量,以此来调整传播策略,保证内容的时效性和相关性[8]。这种多渠道、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的新媒体运营方式,“致青春”团青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用户的参与度,使品牌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活动

滁州卷烟厂团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举办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品牌的综合影响力。借助线上平台进行活动预热,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和电子邮件等渠道发布活动信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这些线上活动不仅包括互动式问答、话题讨论和线上竞赛,还涉及利用直播等形式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受众也能实时参与。线下活动则着重体验和互动,如现场讲座、工作坊和社区服务活动,让参与者可以亲身体验品牌的价值和理念。厂团委特别注重线上线下活动内容的衔接和互动,保证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比如,线下活动的精彩瞬间可以实时更新到线上平台,让未能到场的受众也能感受到活动氛围;同时,线上活动产生的用户反馈和建议也会被用来优化接下来的线下体验。这样的双向互动不仅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也加深了受众对品牌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品牌体验。

(五)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品牌文化认同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工作坊、品牌故事分享会以及团队建设挑战,这些活动让员工在参与中体验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为了让品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还鼓励员工参与到品牌历史的挖掘和整理中来,利用制作品牌历史墙、纪念册等形式,让员工亲自参与并了解品牌的发展脉络。此外,开展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活动,员工不仅可以将品牌的社会责任理念付诸行动,还能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和认识到品牌文化的深刻内涵。定期举办员工表彰大会,表彰那些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传播品牌文化、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进一步激发内部对品牌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这些丰富而具体的实践活动,成功地将品牌文化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其成为员工行为的自然引导,从而深化了整个组织对品牌文化的认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滁州卷烟厂团委为例,深入分析了品牌引领在团青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效果。品牌引领的团青工作道路虽然任重道远,但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相信在持续的创新与实践中,“致青春”团青品牌引领的力量将更加深远,团青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将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祖奋. 高校共青团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浙江某高职院校为例[J]. 科教文汇,2021(11):26-27.

[2] 林美玫,苏超.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红色社会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 文教资料,2020(9):129-131,158.

[3] 李博. "一学一做"背景下构建共青团思想政治育人体系[J]. 现代职业教育,2018(29):270.

[4] 姜周,赵薇. 以精神成长引领高校共青团品牌工作创新[J]. 品牌研究,2020(4):96-97.

[5] 陈卫娅. 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与思考——以贵州省5所高校共青团公众号为例[J]. 传媒论坛,2023,6(11):52-54,114.

[6] 汪学峰. 企业共青团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 企业党建,2023(3):54-57.

[7] 郑均雷.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困境与策略[J]. 中国军转民,2023(18):94-96.

[8]夏可灿.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探析[J]. 知识经济,2023,629(1):142-144.
[9]李东一.新时代国有企业推进青年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 (09): 100-102.

[10]李婕闻.新时代国企团青工作的有效引导路径探讨[J].办公室业务,2020,(02):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