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小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高小玉 

平潭城中小学  3504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承担着以文化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任。为了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深植于学生心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和路径,让语文课程成为最佳的文化阵地。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自信;策略

2022版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自信主要包含三种心理要素:一是丰富的文化知识。首先是在心理层面对文化内容有着广泛的认知累积、深刻的理性识见、独特的个性参悟。这种累积、识见、参悟,其过程直接体现着主体对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坚定信心。其次是其效果将强化主体对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坚定信心,它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座。二是深厚的文化情感。即在心理层面对某种文化怀有热爱、敬重之情,总希望了解它、领会它、欣赏它、掌握它、融入它,总能在了解、领会、欣赏、掌握、融入过程中得到愉悦。这种积极的文化情感,在优秀文化学习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强化,便成为文化自信的内在驱动力。三是坚定的文化意志。即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文化学习与文化活动中排除干扰、抵抗诱惑、不惧压力、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地持守文化信仰,维护文化尊严的心理品质,它是人在深刻文化认知、深厚文化情感基础上形成的"文""我"同体的强大信念力量,是文化自信的直接表征。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文化真实起来

创设情境是文化体验教学常用的方法,形象生动的具体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化内容。尤其是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距离遥远的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情境和教学道具为学生提供"仿真"的体验情境。如在一次教授《西游记》的课程中,我设计了一场"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们根据《西游记》中的角色,分别扮演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角色,自编自演他们在取经路上的故事。这个活动使得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故事,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地体验到《西游记》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再如在教授《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时,我不仅详细讲述了孟母为了孟轲的学业,三次迁家的故事,还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孟母的人格魅力。我引导学生思考孟母的选择背后的深层含义,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教育,尊师重道的精神。同时,我也引导他们理解和体会孟母的坚韧和智慧,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在课堂活动中,我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演绎故事,让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中感受到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我相信,通过这种语言浸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创新课堂设计,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自信的树立,首先需要教师精读教材文本,深入挖掘可以渗透的文化知识点,在传承课本固有传统知识的同时,设计有价值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做到自然渗透。以《姓氏歌》一课教学为例。这一课渗透了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介绍的姓氏大多以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称说,主要有分解部件和偏旁称说两种方法,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我立足于教学实际,设计了"学姓氏文化探识字奥秘做自信中国人"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培养识字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是教学引导探姓氏。课堂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加一加""说偏旁""组词"等方法识生字、认姓氏后,进一步用习得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姓氏,知道中国姓氏的多样性。二是学科融创展风采。课文是根据《百家姓》改编的韵语识字,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语文和音乐学科有机融合,学生用清脆童声唱响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感受中国姓氏文化之生命力。三是实践活动"姓"盎然。课后,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以查阅书籍,网上搜索,整理文字,讲述故事,了解了自己姓氏的来源、演变或故事。当他们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和自己同姓的名人时,自豪感油然而生。本节语文课堂,充分浸润中华文化,激励学生将习得的姓氏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创意介绍。一份份学习成果饱含着学生的努力,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们的所学所得,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后我还开展了“姓氏印章”活动,引导学生动手设计自己的姓氏印章。阴刻、阳刻,长形、方形、椭圆形一枚枚纯手工制作的姓氏橡皮印章在一双双灵动的小手中诞生,汉字之美、姓氏之美和文化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创意呈现。

三、借鉴文化语境,加深对文化理解与认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和理解文化,从而深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语言浸润不仅包括文字的学习,还包括对诗词、故事、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学习,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在教学文言文《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以"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的精神为文化源头,拓展历史中同一文化轴上的其他人物故事:《愚公移山》《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这些故事表现了我们祖先征服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历代文人都对"精卫填海"的气魄赞叹不已。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一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之后,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接着延伸现代"改造自然、锲而不舍"的事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海天之间托起人类奇迹的港珠澳大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铁路"等。最后升华情感,用"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结课,让这样的文化根脉在孩子们的心里落地,生根,发芽,壮大。

再比如《羿射九日》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教学中,我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融合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完这一则神话故事后,我结合学生读过不少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交流:我们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中刻画了哪些神话人物?他们做了哪些事?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在交流中,学生梳理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人物的共同特点:他们是神人,有神力,有德行。这些神话人物正是古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生活:现代生活中,中国的高科技人员是如何发明创造、为人类造福的?我让学生结合发射成功的神舟十六号飞船来介绍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并拓展介绍"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蛟龙号"深海潜水器等中国制造的高科技产品。这样的联系旨在让学生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走出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并感受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中国力量,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纵览统编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文化自信"渗透在教材的每一个细微处,作为教师,我们要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牢记于心,要扎实研读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把教材意图和课程目标能够一一对应起来,把这一基础性任务做精做细,这样才能将"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落到实处,以此让学生走得更远,收获更多,其精神大厦也建立得更加坚实。

参考文献

[1]黄花.坚守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J].成才之路,2022(34):49-52.

[2]李宇星,基于文化自信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