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标准成本制度下成本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3

浅议标准成本制度下成本分析

宋琦

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标准成本制度是一项科学的内控管理制度,能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所以,企业应不断深入分析研究其深度与广度,方能制定出益于企业发展的成本分析与绩效管控方法。

关键词:标准成本;成本分析;对策

1.标准成本制度的应用现状

1.1标准成本法的制定

很多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组成的,企业使用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方法都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针对标准成本法的应用做出具体的说明。

1.1.1直接材料

制造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于直接材料的核算主要是从原材料数量以及原材料单位价格两个方面开展。例如,很多企业在核算产品成本前,就需要制定标准的产品生产数量,这一数量是企业的生产线在正常的情况下能够出产的产品数量;同时,还要制定一个原材料的标准价格,这个价格应该取自市场相关产品的平均价格。企业制定的标准材料数量乘以标准的材料价格,所得的结果就是企业标准的直接材料成本,在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按照这一标准开展工作,其实际的直接材料成本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不能出现比较大的差距,差距一旦加大就必须分析其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不同的解决策略。

1.1.2直接人工

直接人工成本就是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人员的薪资。直接人工成本的确定应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企业应该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要对员工工资的支付方式以及薪资的发放制度进行研究,在不影响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人工成本。

1.1.3制造费用

制造企业的制造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的制造费用,另一部分是变动的制造费用。这两部分都有既定的标准,企业在核算制造费用的过程中应该按照标准进行核算。综上所述,企业在核算总体的产品成本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以上三项进行精确的核算,根据以上三项的标准成本来核算企业产品的总体标准成本。

1.2差异的分析及处理

很多企业在核算产品成本标准差异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2.1采购成本差异的分析

采购成本差异主要是由于价格的变动产生的,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前制定了一个标准单价,这个价格是结合原材料的平均价格以及直接人工的平均市场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的,这一价格是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的价格。制造企业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市场价格不是人力可以精确计算出来的,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采购成本出现差异是在所难免的。

1.2.2生产差异的分析

生产差异主要是指企业产量方面存在的差异,企业制定的标准产品产量是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力以及生产条件确定的。在实际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实际产量会与标准产量产生一定的差距。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因为设备故障而降低产量,也可能由于新技术的引进而提高产量,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存在差距是非常正常的。采购成本差异以及生产成本差异都属于非常普遍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因制造企业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标准。

2.现行成本分析下的实际问题

目前,企业在启用标准成本制度进行成本分析时,仍存在以下具体客观问题。

2.1成本分析不够全面细致

料、工、费的分析是制造业企业成本管控的核心。原材料作为产品成本首屈一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成本管控而言将起到决定意义。原材料的真实成本亦是核算的关键,但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许多企业原材料品种多、杂,成本分析不够细腻,数据支撑略有缺位,成本高低主因不能及时掌握的情形。因此,在材料使用方面,工序管理及细节管控尤为关键。另外,在成本分析中对差异性调查不够彻底,考核体制缺失,加之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对本质的认知,极大可能会导致计量偏差;而如若盲目追求零成本差异,亦会忽视零成本差异背后隐藏的问题,导致问题不能被有效解决,同时也易给企业生产活动埋下风险隐患。

2.2各类费用记账较为笼统

企业会基于经济效益理论壮大发展规模,故在实际生产中,一般而言工序分工较细,人员相对固定,因此其直接人工成本核算总额比较准确。但不少中小企业也会由于不同车间、部门间的人员调用较为频繁,致使成本中心下的直接费用与相关产品操作工序的成本管理相脱节,进而影响成本核算准确度。另外,业务外包、加班或临时工增减变动亦会对企业真实成本造成干扰,一些间接人工不直接参与生产,且间接费用分摊过于简单,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的实际成本属性。同时,部分企业仅重视利润,对成本采用短期管理模式,对标准成本制定不准确,在实际记账环节又显得过于笼统,遇到问题时没有有效预案,最终导致实际成本大大超出预算金额,给企业带来各类管理压力。

2.3费用分摊维度稍显脱离

成本核算中,间接费用不能与直接产品挂钩匹配,造成费用分摊随意性较差。同时,制造企业核算中,涉及制造费用的部门较多,费用项目较为庞杂,有的费用分摊与产品相关,有的则与产量相关,还有的实际分摊应按照机时或人工工时方式进行计算,但在实际分摊中,许多企业常选用同一口径进行分配,导致计算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较大。加之企业对成本管控报告的重要性缺乏交流与共识,成本控制综合性较差,洞悉全局、着眼总体的宏观意识缺位,成本管理内容单一,没有涉及生产后市场与技术层面的问题剖析,费用分摊与管控时效落地不足。

3.成本分析短板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历史数据经验主义禁锢

经济发展带动企业进步,但部分公司成本核算较为粗放,成本数据不能反映真实信息。分摊指标制定时,单凭历史经验数据,按照工序大致估计,没有现场反复测量及技术工艺工程师的理论参考,偶然性因素也掺杂其中,导致产品成本分摊和归集不够严谨。对于成本考核目标的设定依赖经验数据,没有科学细化与考量,标准亦较为宽松,终难达到管控标准。很多企业在应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其应用的成本考核系统不是非常全面,因此考核的结果也不尽人意。例如有时出具的材料价差考核报告,会使得很多企业采购部门为降低成本费用支出,而大量购入打折材料,进而造成原材料大量堆积,反而增加了成本支出,不利于降低成本。有时出具的报告主要关注材料用量之间差异,进而使得工作人员倾向于次品处理,不利于很多企业提高产品生产质量。

3.2作业操作缺乏具体标准

目前,空有一套标准成本制度的企业不在少数。在生产规范操作中,对机器标准操作时长、合理操作顺序及更经济的能源消耗安排等也没有具体标准,不能组织最优排产,导致生产车间存在作业不规范的问题。同时,成本分析与控制目标没有细化到具体工序,对生产工序把关缺位,后续跟踪分析工作开展较难,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安排计划的顺利进行。

3.3生产工艺细化分析缺位

部分企业缺乏对生产工序的细致分析,导致在成本考核与管控工作中对各工序了解不足,难以建立合适的管理目标,细化工序和岗位责任落成也无法实现。所以,只有企业真正了解不同系列产品的生产工序、对应机器操作时长,厘清每道工艺细节、成本标准,才能避免工序之间成本节约与浪费的抵消问题,进而科学规划,消除不合理作业,切实为成本分析与考核设置科学依据。

3.4成本差异计算不科学

若是企业对成本差异实质认识不到位会导致成本差异计量出现偏差,有些企业只追求零成本差异,并未看到零成本差异下的潜在问题,导致隐藏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进而影响其生产,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

4.标准成本制度下成本分析的改进

标准成本制度的制定加速了现代企业成本精细核算的发展进程。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单独列示,揭示生产中的各类问题,才能为后续成本管控与绩效考核提供指引。

4.1事前设定目标

企业成本分析落成需多维度、多视角地进行。首先,事前设定成本标准指标尤为关键。通过对产品生产涉及工序的仔细分析,合理制定每道工序标准成本,以此为基,完成事前成本标准设定,方能为后续操作指明方向。以直接材料为例,对直接材料的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进行目标制定,才更利于采购部门的后续绩效考评。采购部门对多种直接材料进行种类分析后,对同类材料不同供应商执行比价操作;同时,在满足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其更需切实做到不同材料间供应商价格与交货能力的平衡比对,既满足生产所需,又要将价格控制在可控目标范围内,并对市场环境变化和设备改良因素等形成高度敏感性,将成本变动影响因素纳入标准制定之中,以实现对生产成本的有效分析与管控。另外,制定控制标准。全面成本控制可以丰富企业成本决策形式,制定合理成本控制制度十分重要。由于各成本控制单位位于不同管理层,同时各自成本决策内容以及权力不同,因此企业设定目标的同时需要将各层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调动起来,确保企业整体战略能够顺利进行。在制定成本标准时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和有效经营进行准确的调查分析、技术测定,进而制定标准。但是需要注意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偶然意外现象,若是效率较好则需要根据下一期发生的费用制定成本标准。

4.2事中规范操作

事中成本控制需从两个维度逐一分析。一方面在于操作流程维度。企业正常保产情况下,会更加致力于提高科学的作业流程安排,降低成本消耗,最大限度确保实际与标准成本差异稳定于一定范围之内。所以在成本标准设定中,综合考虑生产工艺、设备实情等诸多因素,是帮助企业科学降本的最优途径,以此达成组织最优生产方式,从而有效规避成本浪费。另一方面,规范操作还要落实到每道工序,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标,发现生产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反馈,敦促生产部门采取措施消除不当利差,才能使生产部门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之中。分析各项成本消耗、标准用量与标准工时差异,从机物料消耗各方寻找原因,同时将上述分析成果反馈给技术、采购等各相关部门,让每位员工都能提高成本管控意识,才能共同致力成本的事中控制与实际分析。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调查成本差异,在标准成本制度分析中统计各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差异,制定全面的成本控制规范,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确定成绩和消极责任归属人奖惩职责,同时企业需要根据业务系统实际承接部门逐级落实成本决策权,实行分开否决,可以帮助企业控制成本。成本差异分析还需要实行多元化,由一线生产、管理以及技术人员负责分析工作,不可单纯依靠财务人员进行分析,进而充分发挥标准成本控制作用。而在成本差异计算时,需要科学应用绝对值成本差异度量法,将实际成本偏离预期成本的程度直观地体现出来,以便对各部门绩效进行高效分析。而整体与局部同时发展既要重视整体也需要利用绝对值成本差异度量法为企业加强内部成本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4.3细化考核指标

企业在标准成本制度中,要贯彻以标准成本数据为业绩考核的成本指标,涵盖生产关键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成材率、主辅料消耗、能源耗费等,并在公司上下组建成本管控小组,按照各部门职责分配标准成本指标,同时将生产指标细化到工段,再细化到每道工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划分每道工序的绩效考核,以彻底打破传统成本管理核算中每道工序成本盈亏相抵的瓶颈问题。以成材率指标为例,传统成本考核方式是针对整个工段进行的综合性成材率指标分析,但每个产品、每道工序的耗材确有差异,对应的单项成材率指标也各有不同,要想实现精准管理,就需分别核算、分项分析,才能利于成本指标的细化考核与绩效分析。因此,标准成本制度下的成本考核需细化到工序层面,才能明确划分各岗位的权责利,以便更好实现企业维度的成本分析与考核管理。企业要想落实标准成本制度,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标准成本制度,防止单一环节中片面强调标准成本而导致生产质量低下问题。第一要制定与成本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措施,清晰各成本费用项列支范围、职责权利、批阅环节、进程控制以及监管查看等流程,将根据实际情况拟定、职责分化、履行、区别研究与更正、查核等流程依据具体工作内容全面细化,逐层逐级履行其岗位职责,确保标准成本工作顺畅施行。将标准成本灵活运用到预算编制、成本控制及研究评估进程中,经过成本预算、标准核算、严格控制、仔细研究、强化查核,发掘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支出的潜力。最后,完善成本管理职责制,清晰岗位职责,为标准成本的区别研究和处置奠定很好基础。

4.4制定成本控制报告和分析制度

在全面成本控制实施的基础上配套相应的成本控制报告制度,各部门需要及时提供详细的成本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可以将以往工作情况展示出来,反应其中差异、原因等,为各级主管纠正偏差提供相应的线索,为奖惩提供证据。将全面控制指标变为实际行动,并进行严格监督检查,而通过差异调查和分析报告只能找到问题解决线索,需要采取纠正行动达到实际降低成本效果。成本控制具有综合性,若是成本控制系统无法将成本差异及其原因反映出来则表示该控制系统无效,其需要结合其他部门综合分析,了解原因,探究解决对策,进行限期整改,通过成本分析总结执行问题及其经验,进而制定改进措施以及合理目标,进而完善成本目标,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最终实现企业总目标。企业在制定成本控制报告时,需要注意各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是否全面、准确,结合其他部门共同总结原因并完善成本控制报告,全面显示所需内容并及时纠正偏差。

4.5事后跟踪反馈

事后成本跟踪反馈与成本考核紧密相连。执行标准成本制度的企业可通过考核指标的细化落实去评价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实际管控成效,并以成本数据差异对比为基,总结分析成本中的借贷差异。若出现借差,表示成本控制未达到标准,需查找原因,改善跟进;若出现贷差,也不要盲目乐观,需通过一段时间密切观察,看是否确有影响性的关键客观条件发生变更,并深思事前成本标准的制定是否需要调整,进而通过各类问题的查实,重新调整出一套更为适配的成本标准,以实现事后成本跟踪反馈的控制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先祥.浅析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知识经济,2020(1):77-78.

[2]郑雪倩.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20(1):101-103.

[3]刘局,陈照杰.标准成本在科技型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交通财会,2022(6):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