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病人应用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病人应用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的临床效果分析

孙丽媛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  130000

摘要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病人应用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3年8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采取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晕眩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采取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晕眩程度,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病人;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

前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眩晕病人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而传统中医的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疗法,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深入探究这两种中医外治法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通常由于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导致,其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眩晕作为其主要症状,常伴随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眩晕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8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

护理人员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眩晕症状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药物管理方面,护理人员严格遵医嘱给予病人相应的药物治疗,如血管扩张剂、抗眩晕药物等,并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确保病人用药安全和有效。对病人进行药物宣教,解释药物的作用、用法和注意事项,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

基础生活护理方面,协助病人进行日常活动,如起床、行走、进食等,并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必要的生活设施,以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指导、运动建议等,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康复[1]

1.2.2研究组采取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护理模式

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护理模式结合了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护理理念,旨在通过刺激特定耳穴和体表穴位,调节病人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眩晕症状,促进病人康复。在耳穴贴压方面,根据中医理论,精选与眩晕症状密切相关的耳穴,如肾、肝、脾、神门等。通过对这些耳穴进行贴压刺激,能够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同时,耳穴贴压还能通过神经反射作用,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状态,缓解病人的眩晕感和不适感。

在穴位贴敷方面,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宜的中药贴敷于相关穴位,上述中药通常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2]。此外,穴位贴敷还能通过药物渗透作用,调节病人的全身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病人康复。

在实施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护理模式的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化和精细化护理。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定期对病人的眩晕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眩晕症状评分采用 VSS-C 量表评价,分数越高,说明眩晕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SPSS25.0为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晕眩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 1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方面对比

项目

n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40

75.95±5.73

42.24±3.62

对照组

40

76.80±5.42

50.28±4.53

t

-

0.524

6.959

P

-

<0.05

3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常见的原因包括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这些致病因素可能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供血不足还可能导致晕厥、意识障碍等严重后果。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眩晕病人的治疗中,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代表,展现出独特的优势[3]。耳穴贴压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的穴位,如肾、肝、脾等,能够调和脏腑功能,调和气血阴阳,进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耳穴贴压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眩晕病人的治疗中通过刺激与眩晕症状密切相关的耳穴,如肾、肝、脾、神门等,能够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针对性强、操作简便的特点,而且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病人的护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将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功效的中药贴敷于相关穴位,能够直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4]。同时,药物通过渗透作用进入体内,能够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病人康复。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晕眩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应用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的研究组病人在眩晕症状缓解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两种中医护理方法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病人治疗中的有效性。虽然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在眩晕病人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两种疗法的科学原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此外,还需关注到不同病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5]

综上所述,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病人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并优化护理方案,有望为眩晕病人提供更加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姚琼琼, 王小娣, 杜梅梅. 中医辨证施护联合耳穴压豆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的应用[J]. 华夏医学, 2023, 36 (01): 148-152.

[2]陈可可. 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中医护理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学, 2021, 45 (10): 1081-1082.

[3]李明. 脑反射治疗仪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吉林医学, 2021, 42 (03): 689-690.

[4]许晓敏. 耳穴埋豆联合经络按摩仪辨证取穴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甘肃医药, 2019, 38 (11): 998-1000.

[5]陈学裕, 刘阳, 龚锦.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痰浊中阻型眩晕[J]. 北方药学, 2019, 16 (10): 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