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移民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0
/ 2

水利水电移民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思考

陈瑞婷

云南移民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 昆明 650000

摘要:水利水电移民大部分属于非自愿移民,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存在的问题涉及社会排异、文化排异、经济排异和生态排异,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提升区域治理水平、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产业顶层设计和注重移民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区域经济

金斯利·戴维斯说:“移民是政策的产物”,当今中国的水电工程移民因水电工程建设而“移”,区域经济因“移民”而改变。从1984年水利水电部召开水库移民政策研究会提出“开发性移民”,并以三峡库区作为开发性移民试点已经过去近40年。40年来,水利水电移民已经成为调节库区经济结构,促进库区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环境、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存在大量非自愿经济性移民,其中水利水电移民人数超2500万人。水利水电移民的产生是因为国家或社会为了获得水利水电资源而修建水库或为防止水灾而进行江河整治,而推动的库区人口搬迁。

利水电移民涉及生态问题、生产问题、生活问题、稳定问题、资源问题、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移民人口遭遇的类似“脱臼”的境况与迁入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问题综述

(一)社会排异

水利水电移民大多数是农村人口的搬迁,我国的农村社会由家庭、家族关系和邻里关系所构成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基层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会造成对原社会关系的破坏,还往往使移民群体进入安置区后经常产生失去权力和被疏远的感觉。当移民心理问题发展成为社会问题,容易与当地居民发生磨擦和冲突长期无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造成迁入地社会的割裂问题。

(二)文化排异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水利水电移民涉及大量少数民族移民,如:因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蒙姑镇移民集中安置区十里坪文笔社区,安置了来自该县蒙姑镇和金塘镇的水电移民15955151人,涉及汉、彝、苗、回、布依、壮、阿昌等7个民族。各个民族之间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确实会给民族之间的交往带来一些不便之处,存在适应的过程。当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调解机制无法顺利运行的情况下,极易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三)经济排异

很多水利水电移民与扶贫工程结合在一起实施,扶贫对象也是水利水电移民对象。在移民搬迁安置阶段,往往涉及大量资金补偿和资源补偿,个别寻租和腐败现象屡有发生,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出现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两极分化现象,甚至可能出现大量移民搬迁之后的生活水平不及原居住地的生活水平。当社会上出现大量低收入家庭,消费水平和需求水平严重不足,不仅会导致经济落后发展,还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严重隐患。

(四)生态排异

水利水电移民往往伴随大量人口迁徙,随着迁入地人口规模扩大,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严重考验移民迁入地的生态承载能力。较低的城镇化水平使得生产活动存在盲目性,荒草地开垦,大量初级产品买卖,造成资源过度利用。最终的结果是,既没有实现经济发展,又招致生态环境恶化。

三、措施

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应该围绕以提高或至少恢复移民搬迁前原有的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移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妥善安置,使移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

(一)提升区域治理水平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移民工作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移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政府部门结合移民人口数量、生活习惯和民族信仰,统筹规划迁入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整治。环境治理工作应该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施治,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得到农民支持、常态长效运行的管护机制。三是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提升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改变,强调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明乡风。客观地认识与尊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正确处理移民的心理和生活问题,避免掉入“公平陷阱”,提升移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四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医疗杂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基础保障,规范补助资源、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式,让移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无后顾之忧。

(二)筑牢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移民经济的绿色化发展是确保移民地区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为实现绿水青山向着金山银山转化,需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产业兴旺为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移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推进生态文明观念入脑入心,促进移民绿色发展意识的形成。

(三)加强产业顶层设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基础,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一是结合迁入地资源禀赋,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引导高科技企业入驻,高效利用移民后扶资金,合理调整、优化初级产业结构,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筑牢生态效益优先理念,提高移民文化修养、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鼓励移民就业、创业,形成产业竞争力。三是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价值循环提升。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产业生产节能、减排、增效,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的形成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以小资源消耗换大经济效益,加快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根本转变。

(四)注重移民人才培养

一是营造良好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个人才干。二是强化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路径,全方位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提升移民适应新生活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加强交流学习。积极拓宽人才交流渠道,构建技能生态链,让移民走出去接受新的技能技术,更好的服务当地区域发展。四是重视移民子女教育。掌握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确保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加强资助政策向随迁子女倾斜

四、结语

水利水电移民搬迁涉及复杂的社会因素,要加强全面推进和统筹保障能力,从提升区域治理水平、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产业顶层设计和注重移民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努力,结合迁入地比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移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和移民迁入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蔚:水库移民经济论[D].四川大学,2005.

[2]曹志杰、陈绍军:异地重生: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社会文化适应性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包志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刘小强、王立群:国内生态移民研究文献评述[J].生态环境,2008.

[5]刘慧、叶尔肯·吾扎提: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6]邓培全:水库移民可持续发展模式[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7]谢中起、吕明丰:生态责任:责任政府的生态之维[J].科技管理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