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老年护理需求与服务匹配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乡镇卫生院老年护理需求与服务匹配探究

徐宁

身份证号:13082619850906502X

摘要探究老年慢性病患者接受门诊护理干预效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2月间镇卫生院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门诊护理干预,对比2组干预后知识掌握情况、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知识掌握情况、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P<0.05)。门诊护理干预可以根据每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基本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认知水平以及行为动机,还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门诊护理干预;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自我护理能力减弱、日常活动量少等问题,往往会导致用药依从性差,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采取一种有效的方法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常规护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水平和自护能力的效果有限,无法帮助其提高依从性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因此需要采取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重点探究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门诊护理干预措施,现将数据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2月间镇卫生院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女比15/20,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4.54±9.68)岁;观察组男女比18/17,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4.38±9.47)岁。资料比较P>0.05,可比。本研究通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干预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入院后,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和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各类慢性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注意事项。与患者建立“一对一”的联系方式,患者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帮助。

1.2.2门诊护理干预

观察组接受门诊护理干预。

(1)心理疏导: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因慢性病的长期影响,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紧张不安等不良心理情绪。开展心理疏导期间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只有深入了解患者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的原因,才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所有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患者病程较长,在疾病因素、治疗因素等影响下易出现焦虑、抑郁心理,或因治疗费用昂贵导致严重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要向其讲解健康生活方式对病症缓解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对病情进展的消极影响,并结合成功治愈案例,向患者讲解严格遵循医嘱对身心恢复产生的积极影响。

(2)知识宣教: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遍对老年慢性疾病及并发症存在认知偏差,这可能会增加风险隐患发生的概率,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所有患者开展知识宣教,向其讲解各类老年慢性疾病及并发症的注意事项和护理干预措施。需注意的是,由于患者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因此知识宣教期间需要遵循差异化原则。对于认知水平相对较高的患者,可以采用图文的方式对其进行知识宣教;对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患者,先发放知识手册,向其详细讲解疾病知识,确保患者掌握基础知识后,再利用图文资料、视频资料进行宣教。与此同时,邀请家属参与宣教过程,使其系统了解护理知识和疾病知识。知识宣教的内容包含多个方面。一是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高盐、高脂肪及高糖食物,多摄入高纤维素、高蛋白和易于消化的食物;日常生活期间严格遵循少食多餐原则,两餐之间应尽量避免食用各种零食,睡前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二是疾病管理方面,由护理人员亲自教授所有患者如何正确测量血糖、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要求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关于急救物品的准备、消毒方法、采血方法等内容。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征和急救措施;对于长期服药的患者,需要向其讲解按规律服药的重要意义,以及不遵循医嘱服药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

(3)环境护理:老年慢性病患者身体机能减退,就诊期间往往因动作缓慢或肢体不协调出现摔倒、划伤现象,或因体质弱易感染,以及一些其他状况,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对其开展环境护理。一是保障良好的就诊环境,做好通风、清洁等常规工作,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二是在走廊、楼梯旁安装防滑倒及防跌倒的把手,将尖锐物体用泡沫垫或者橡胶制品进行隔离;三是在开水间粘贴防烫伤的警示标志,必要情况下可协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完成接开水过程;四是所有科室在各个走廊处设置轮椅上下行装置;五是多设立休息区域,提供公共座椅等基础设施,以便老年慢性病患者休息或等待。

(4)运动指导:科学有效的运动指导能够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增加老年人的肌力、平衡力,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运动指导需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病情不稳定时期,先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运动训练,内容为肱四头肌平衡训练、髋部运动训练,每日2次,每次30min;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大腿伸展训练和大腿外侧肌训练,每周2—4次,每次30min;待患者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后,可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自身喜好进行跑步、竞走和太极拳等活动,每周至少运动2次,每次60min。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利用χ2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2结果

护理满意度对比,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中,观察组总满意率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n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对照组

35

12(34.29)

9(25.71)

14(40.00)

21(60.00)

观察组

35

18(51.43)

11(31.43)

6(17.14)

29(82.86)

χ2

4.4800

P

0.0343

3讨论

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慢性病在老年患者群体中的发病概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慢性病虽然不会在短时间内对老年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但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胃肠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遍因病症的影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因身体机能较差和协调能力不足出现摔倒现象。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知识掌握情况、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是:门诊护理遵循以人为本的心理护理,结合每位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因此能够有效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多元化的知识宣教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护理能力,便于各项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开展,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环境护理和运动指导能够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因素,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肌肉功能的提升,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导致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因此未来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和阅读,同时采用科学方法分析数据,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结论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病患者接受门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提高自护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奕.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2):100-101.

[2]王敬斋,张树荣.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焦虑抑郁的测评[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28(3):150-153.

[3]李娅,王洪坤,贾淑贤.护理程序方案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0):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