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现状研究

/ 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现状研究

作者:唐望伦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摘  要】本文研究通过调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相关政策措施,为昆明市、安庆市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同时对失能老人养老保障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也将有利于丰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长期护理;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老人;老龄老人;

一、引言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 亿人,占比8.7%。 根据这个数据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于2025 年达到3亿。尤其是在失能老人愈来愈多的情况下,长期护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更不能小觑。

二、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失能老人和老龄老人

失能老人是指生活活动功能下降的老人,分为部分失能老人和完全失能老人,通常用日常生活活动来反映。而生活活动功能分为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高级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其中最关注的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即老人是需要家庭护理员还是需要入住养老院,作为一个基本的评估。

老龄老人是指年龄超过80岁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具有脆弱性、特殊性、高危性等特征。

(二)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这种护理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

长期护理一般来说包括三种护理类型:专业护理、日常家庭护理和中级家庭护理。专业护理是指提供医疗服务,由专业医生负责,主要指具有医疗性质的护理服务;日常家庭护理一般由非专业医疗机构提供,以个人护理为主,如协助洗澡、穿衣、吃饭和帮助其他日常生活问题;中级家庭护理介于专业护理和日常家庭护理两者之间,为不完全需要专业医生全日制看护,但又需要提供日常医疗保健和个人护理的护理,中级护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患慢性疾病但又无需住院治疗的老人及家庭的需求。

(三)长期护理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个体由于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在家中或疗养院治病医疗由专人陪护所产生的费用进行支付的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健康保险范畴,标的物为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通常护理期限较长,可能为半年、一年、几年甚至十几年,护理的意义在于尽可能长的维持个体的身体机能而不是以治愈为主要目的,长期护理保险可以作为对护理费用的经济补偿。长期护理险保障主要是支付老年人的日常照顾费用,或者由于疾病或伤残引起的日常照顾费用。一般分为家庭照料和机构照料。与医疗险的区别在于,医疗险主要保障医疗治疗所需要的费用,而长期护理险主要用于保障一般生活照料所支付的费用,一般不包含医疗介入。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前景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近十年以来我国人口数量保持低速增长。我国人口总数超14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9亿,占比为13.5%, 老年抚养比约为19.7%。 也就是说每100名劳动人口需要负担约20个老年人口。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80、90后一边要承受工作压力,一边要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包括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对如此大的养老压力,无疑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沉重打击,而社会压力过大的情况也就导致了空巢老人现象的不断发生。

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65周岁以准的话,由我国每年会增加1500 万到2000万的老年人口来推算,那我国有可能在2024年前后正式进入老龄社会。由此看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容乐观。

(二)老龄人口健康问题严重

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偏差我国是世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且在加速步入老龄社会。就目前来说,我国老年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有所延长,其从2010年平均寿命的74.83岁延长到2019迄年底的77.3岁。但同时,我们要看到老年人群体突出的健康问题。足2020 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约为4250 万人,占比为17.0%。据了解持证养老护理员仅30万人。按照1:5 的平均护理配比,人才缺口达780万人,按照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缺口可能更大。而预测2030年失能与半失能老人为6290万人,占比17%; 2050年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数9600万人,占比20.0920.0%。田此可见,中国失能、半失能人口比重将快速上升。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已超过1.8亿的老年人患慢性病,且患一种以上慢性病比例高达75%,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约有8年多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这说明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建立长护险制度也成为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需求。

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现状

截至2021年底,两批国家试点涵盖49个城市,参保人数1.45亿人,累计享受待遇165万人;年人均筹资180元;基金累计支出500亿元,基金支付总水平为70%左右,年人均待遇支出约1.6万元。

(一)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定位为社会保险的“第六险”;筹资机制强调权责对等,形成多元化筹资来源;保障范围明确为解决基本生活护理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费用,基金支付以购买服务为主,原则上不对受益人直接补贴或发放现金;保障待遇坚持保基本,与筹资能力相适应;参保人群从城镇职工起步,具备条件的地区扩展至城乡居民;失能评估和护理服务标准不断完善。

(二)运行体系基本建立

医疗保障部门、医保经办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参保群众、评估机构、定点照护机构等各方定位和合作机制日益清晰;财务制度、基金监管、服务管理等机制措施初成体系,质量评价、评估管理等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持续健全,服务标准、规程、手续等操作细则逐步完备;购买服务和市场参与机制等日渐成熟。

四、完善我国长期护理制度对策建议

(一)稳步推动制度扩面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优化筹资机制,科学确定待遇水平,稳步推动制度扩面。一是遵循基金收支平衡原则,根据各地区实际,开展实施方案的精算设计,在合理负担范围内确定缴费和待遇标准;二是加强制度“共建共享”的宣传力度,提升制度独立性,减少对医保基金的依赖,明确单位、个人缴费责任;三是统筹财政投入,拓宽多元化筹资来源,健全对困难人员的参保缴费补助机制,鼓励各类捐赠;四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参保时长,在筹资和待遇方面,引入差异化标准和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参保、持续参保。

(二)提升运行服务能力

广泛调动社会力量,优化政商合作模式,提升运行服务能力。一是参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规范医保和商保的合作模式为风险共担型的保险机制,而非单纯服务人力外包的委托经办模式,强化商业保险公司对基金超支风险的责任约束,激励其更充分发挥精算、风控等保险作用;二是根据运行要求,适度设立准入门槛,防止无序恶性竞争,尤其是未来制度覆盖扩展至城乡居民的阶段,服务机构在县、乡、村的落地服务能力应作为遴选的重要依据;三是以多种形式引入或构建独立的第三方失能评估机构,实现经办、评估、服务相互独立的局面,促进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王雯雯.长期护理保险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3.DOl:10.27175/d.cnki. gjxcu.2023 000976.

[2]吕友慧.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DOl:10.27064/d.cnki ghasu.2023.001333.

[3]马瑞琦.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失能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3.DOl:10 .27274/d .cnkigsdjc 2023.0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