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微教研的实践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支架式”微教研的实践与应用

田璐璐 徐芳

荣成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有效的教研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高品质的教研实践,既能切实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又能不断夯实专业理论素养,增长教育智慧。由于幼儿园工作的特殊性,每班至少两名教师全天候带班,教师很少有时间能够沉下心研讨交流,这就导致一日活动的正常实施与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能兼顾。此外,教研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方法创新,研讨话题空泛,内容缺乏深度,研讨缺少结果,研讨结果不能为教学所用,导致教研内涵不足、品质不高。在此背景下,构建既能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又能切实提升教研实践水平的适宜的教研形式,是突破瓶颈的有效抓手,而支架式微教研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支架一词原意为建筑工人在搭建房屋时所需的脚手架在教研实践中,通过搭建以课例、问题、网络为主的内外部支援脚手架,将教研主题进行聚焦,丰盈教研内涵,创新教研实践。这种教研方式具有参与人数少、研讨时间短、分散行动与集中研讨交融的特点,引导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进行有效教研,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困惑。

一、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主要是指在教研实践中根据教师需要为其提供问题的支持性策略,借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支架中的问题分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和热点问题。共性问题全员研讨和导引,个性问题个性化交流互动,热点问题头脑风暴式聚焦核心,促进教师自身理念的提升。

1.共性问题

共性问题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普遍问题。需要教研主持人对问题进行汇总、筛选以及整理。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为例,第一步:发布照片,班级教师上传问题突出的照片(幼儿不会穿衣、叠被);第二步:教师观察孩子不会自我服务的表现;第三步:案例分析,围绕常规如何建立、不同孩子的需要如何满足、如何进行指导等问题开展研讨;第四步:策略实施,各班实践;第五步:反思跟进,策略与照片记录同时呈现,并形成文本,再次优化,并形成可以借鉴的文本资料供参考。

2.个性问题

个性问题通常指教师碰到的不具备普遍性个案。个性问题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以及方法策略的指导。对此,集中研讨应关注某一重点问题,也可以请教研员来帮助解决问题。

我们有力量游戏为例,第一次研讨,以小船为媒介,选择幼儿喜欢的划小船游戏通过拉船、划船锻炼幼儿的胳膊力量;教师提供这种游戏材料,让幼儿借助材料开展创造性的划船并跟进观察,让动起来,从中发现玩船是需要两个人的合作。再次研讨,围绕孩子玩船视频,分组讨论如何让布这种简单的材料促成幼儿的集体合作的意识而且锻炼幼儿的胳膊力量,并进行实施与跟进,最后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确定最终的游戏方法。

3.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是指受教师关注或特定时间段较为引人注目的问题。如,当前疫情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法,了解家长需要并帮助教师科学指导,成为非常时期教研工作的中心。

以确定宅家学习主题为例:通过问卷星了解家长、教师在特殊时期需要的活动课程并进行整理汇总分类,第一次研讨围绕做家庭科学育儿的专业支持者、有温度的情感联结者的幼师专业形象定位,研讨出宅家小游戏”“宅家小建议的资源收集、游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方法,指导宅家期间的家庭教育;二次研讨针对做幼儿高质量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支持者的幼师专业能力要求,结合疫情之后的课程建设,开展主题审议,为开学做好活动准备;最后研讨围绕做有理念、有信念、有准备的研习者、实践者的幼师专业发展追求,开展读书研讨、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活动。

二、课例支架

课例支架通过同课异构、重点击破、责任区联动等措施,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课例支架仍然遵循教研前、中、后的原则进行。首先,将课例提前发送至工作沟通平台,让教师提前观看,填写观评课记录,着重记录课例的优缺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磨课的过程中,根据观评课记录进行有侧重点的点评,并给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授课教师整理意见,修改教案,再次执教,反复如此,直到打磨出优秀的课例。

1.同课异构

好玩儿的布垫为例,一次研讨,精准定位,基于游戏情境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幼儿对布垫的玩法关注度很高、喜欢和同伴共同玩布垫的实际,教师准确分析孩子的游戏水平,设计幼儿扮演小司机开车去小猪佩奇家的游戏情境,并形成教学初稿。二次研讨,聚焦课堂:通过在去小猪佩奇家的过程中,设置障碍,让孩子探索布垫的玩法,并观察游戏情境的适宜性,重点跟进,试教后重点关注目标的达成度,对教案进行二次调整;三次研讨,解读幼儿:仔细观察幼儿在改进后的游戏情境中,探索布垫的的玩法是否多变与创新,且师幼间、幼幼间能否有效互动。四次研讨,游戏助推,把研讨活动引向高潮。

同课异同构通过搭建不同的研讨支架,实现从教师的到幼儿的再到师幼的互动转型,不仅丰盈教研内涵,而且助推教研品质的螺旋上升。

2.重点击破

重点击破是指在教研实践中,对重点环节的研讨,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分解任务,逐个击破。第一步,完整观看课例并将课例按照教学环节分段;第二步,根据分段进行人员分组,各组设组长,记录员,领取各自的任务;第三步,完整记录和分析判断,梳理优缺点;第四步,组长发言,给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其他组参与讨论发言人的意见是否可行;第五步,通过多次循环和策略助推,促进问题解决。

在此种方式中,每位教师因分工不同,侧重点不同,从而保证在有限时间内能快速关注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点,从而做到精准和到位的分析与评判,进而得出改进意见,并给予策略建议。

3.责任区联动

责任区联动是指在同一责任区的十几所幼儿园,在共同完成同一项教学任务时,可发动整个责任区的力量去进行课例打磨。前期的研讨由幼儿园的教研主任通过工作平台,商讨出共同研修的内容,达成共识,然后由责任区主园教研主任制定配当,确定集中教研日期、内容等具体事宜,最终形成互利互惠局面,丰盈教研内涵,提升各园的教研品质。

以微课打磨为例,首次研讨,园内教研:园内老师自主提交微课,园内评选出一节优秀课例,进行研讨打磨,修改完善后上传责任区工作空间;二次评比,责任区甄选:主园教研主任负责汇集各园上传的微课,打包进行评选,选取前几名(根据微课的质量以及后期集体研讨时间来定),主园教研主任制定方案与配当,布置后期研讨事宜;三次研讨,集体研讨(提前观看视频,做好笔记,研讨时可线上也可线下):针对选取的微课逐个评,教师各抒己见,给予策略建议,依据方案开展教研实践,微课制作老师收集意见进行修改;四次研讨,完善提升(最好线上,也可线下):提前观看修改好的微课视频,再次给出意见和建议,并再次着手修改,如此反复,直至最佳。

网络支架

网络教研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大家更加畅所欲言,很多想法在别人说的时候,能激发自己的灵感,马上敲打出来文字,而不必等别人说完才能说,避免很多好的想法在等待中一闪而逝;另一方面,教研时间灵活可全员参与,记录整理很简单,截屏即可,省去了大家用笔来写记录的时间,并且案例撰写人修改案例时,更加有迹可循,翻看记录就能轻松找到大家的意见,而不至于出现错记漏记的现象。

以研讨观察案例为例,第一步,教研主任布置前置准备任务,引导教师自主观看视频;第二步,教师个人针对视频撰写观察案例;第三步,级部分组网络研讨,集体修改,级部推荐一篇优秀案例;第四步,三个年级组长甄选三篇案例,推荐一篇参加园级教研;第五步,全员参与讨论,共同修改一篇案例,提意见后,该名教师再次修改上交;第六步,教研主任和三名年级组长再次提出修改意见,由教师修改后形成最后的案例。

每次研讨围绕部分或所有教师都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思考,探究解决一个或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形成针对性操作策略,促进教师知识建构,进而形成操作范式。

支架式微教研,并不是摒弃传统教研,而是对传统教研的有益补充,进而提升教研活动的精准度、参与度以及活动效果,它来源于最宝贵的一线财富,指导性强,实用性高,不仅可以丰盈教研内涵,而且可以助推教研品质的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