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策略研究

黄海洐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511510广东省清远市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可能迅速通过网络被放大并影响到全社会,网络舆论对于塑造公众对高校形象的认知、信任度以及招生就业等关键领域产生直接影响。但当前高校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面临的网络舆情管理面临挑战。本文旨在揭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规律,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策略

一、舆情的来源及类型

目前舆论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微博上,其次是微信、QQ空间、论坛和传统媒体。由于其高传播率,微博已成为舆论曝光和发酵的主要平台。微信公众号也因其号召力而在网民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舆论的焦点逐渐从大学的职业和就业问题扩大到学校的不同领域。在发生的事件类型中,在线用户特别关注学校规章制度、教师道德和行为、教学腐败、学生行为以及其他相关事件或主题。同时,高校教师不当行为引发的舆论事件也总是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和争论。这类型事件日益获得关注的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在自身权利受到损害时,主动维权意识的增强。

二、舆情内容与情感分析

2.1高校常见舆情内容

人为事故。例如实验室安全事故、食品安全问题、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等;公共卫生事件。大规模传染病爆发、群体性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紧急状况;社会安全事件。校内暴力冲突、恐怖袭击、枪击案、欺凌事件、网络欺凌等社会治安事件;心理健康危机。学生自杀、心理疾病突发等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危机;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针对学校的信息泄露、恶意攻击或网络谣言传播导致的社会恐慌;管理决策危机。由于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罢课罢餐、示威静坐、聚众斗殴、家长群体上访,恶意破坏等;信誉形象危机。学生不良行为引发的危机或师德与教学过程引发的危机。

2.2舆情情感分析

情感分析是舆情分析的一个分支,专门用于识别和量化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和情绪倾向,主要包括正面情感、负面情感和中立情感。在舆情环境中,情感分析主要用来判断网民对特定事件、政策、产品或人物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例如,在对一条微博或新闻评论的情感分析中,系统会依据词汇的情感极性、语境等因素来确定该条信息整体上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无明显情感偏向的。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3.1高校舆情与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舆情是“高校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校园空间内,学生作为主体,围绕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其他组织作为客体的社会态度。它是许多学生对学校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舆情包括意见、态度和情绪三个方面。另外,情绪包含正面、中性、反面多种情绪,所以舆情本身并没有好或不好,而危机公关所讲的舆情一般是负面舆情公关。网络舆论是以事件为核心,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网络表达、传播、互动并随后受到网络影响的情绪、态度、意见和观点的集合。它以广大网民的主体性,在没有媒体验证和包装的情况下,以各种形式直接发布在互联网上。

3.2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快速传播性。由于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扩散。情绪化倾向。网民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表达,这可能导致舆论走向偏激或出现非理性言论。多源互动性:不同平台间的联动效应明显,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舆情环境,包括学生、教职工、校友以及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影响力扩大: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密集型场所,其网络舆情不仅影响校园内部稳定,还可能通过媒体关注而扩展至全社会层面,对高校形象和社会声誉产生重大影响。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原则

4.1三“F”原则

第一在英语中first的首个字母为“f”,这里是指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偶发事件和负面事件。先前业内常有一句话叫“黄金24小时”。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已经从网站论坛转移到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后,能够把握主动权的应对时间越来越仓促,目前业内公认的最佳时间是“黄金1小时”。第一现场∶这是应对“舆情危机”的最佳场所,可以增加信息来源的存在感和可信度。第一责任人∶他对媒体和公众的声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众信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失真,真正扑灭舆论危机,扭转局面。

4.2快报实事、慎说原因原则

舆情危机发生后,不但要勇敢说、而且还要尽快说,更要学会怎么说。慎讲“原因、责任、过程、影响”,尤其是在事件尚未完全调查清楚之前,宜说“态度、立场、行为、状况”,且要言辞诚恳、态度和蔼、令人可信!

五、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5.1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构建及时有效的舆情监控系统,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苗头性问题,提高预警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5.2加强信息公开透明

公开、公正、及时地发布官方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走向正面,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导致谣言滋生。

5.3强化教育引导

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提升他们识别、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理性和法治思维。

5.4积极沟通对话

借助校内新媒体平台主动发声,搭建沟通渠道,回应师生关切,化解疑虑和矛盾。

5.5整合资源协同管理

整合校内外资源,协调宣传部门、学工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多方力量,实现舆情工作的系统化管理和科学决策。

5.6塑造良好网络文化氛围

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发挥正面典型引领作用,抑制负面舆情的负面影响。

5.7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舆情趋势

利用大数据工具进行实时分析,追踪热点话题的发展趋势,以便于准确把握舆论脉络,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高校必须从预防、监测、应对到修复全过程全方位考虑,形成一套完善且灵活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以维护校园稳定和保障自身品牌形象。

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把危机意识与战略定力有机统一起来,以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彰显使命担当,凡事有最坏打算,力争最好的结果,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是坚持底线思维的实践辩证法。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策略,及时洞察、准确引导和妥善处理网络舆论,进而维护高校稳定,保障教育秩序,提升社会公信力。易变性要求我们拥抱变化,接受新转机。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做足准备,改救火为预防。复杂性要求我们提高学习力,拓宽领域。模糊性要求我们提高辨别能力。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危机像死亡和纳税一样不可避免。警惕社会问题校园化,小心校园问题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李剑兵.新闻危机事件的化“危”为“机”[J].云南电业,2013,(08):41-42.

[2]张一楠.浅谈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2):21-23.
[3]张小蕊.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及应对机制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2):28-30.
[4]刘文滔.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应对舆情危机[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