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阅读质量,夯实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立足阅读质量,夯实阅读教学

瞿文敏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心小学

    儿童阅读方兴未艾。推广儿童阅读,已经逐渐成为大部分语文人的共识与自觉行动。儿童阅读,也以其独有的芬芳,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我们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对儿童阅读、儿童阅读推广中的一些问题,细细思索。因为任何光凭热情而缺乏理性思索的事,是不可能走得很远的。现就儿童阅读推广中的三种隐忧,谈些观点。

一、过度依赖阅读书目,可能会湮灭阅读个性

不少专家会开出的各级各类的儿童阅读推荐书单。确实,这些书单凝聚着专家们智慧,专家们经过长期的思考,反复推敲,把第一流的最值得儿童阅读的书推荐给一线老师们,推荐给家长以及儿童们,这是值得我们尊重与肯定的。但在实际的阅读推广中,一线的教师是否就不需要思考,完全“拿来我用”了呢?我们是否在拿到书单的时候,深入地思考过:专家们开列的书单,孩子们普遍欢迎吗?这些书,适合于我的班级吗?我和我的孩子们,有属于自己班级的个性化书目吗?

当下,不少阅读推广机构都有属于自己的书目体系。在这些书目中,有些是公认优秀的读物,有些则和真正的优秀相去甚远。这很正常。很多时候,选书的指导思想与着眼点不一样,所选的书目便会截然不同。有的人选书,是“为了孩子的明天”,他们往往将书的教育意义作为选书的首要标准。这样一来,可能所选的书,在成人看来,是很有价值的,但儿童未必认同,甚至有时候会本能地抵触——越是大人推荐的书,我越不想看!有的人选书,“着眼于明天,着力于今天”,将孩子当下的阅读体验,作为首要标准,其次才考虑书的品质。说句实话,有不少所谓儿童文学杰作,并不是儿童认定的,而是成人确定的。在推荐儿童必读书目的时候,成人有时候会忘记了儿童,会忘记从儿童兴趣与可接受程度入手,一厢情愿地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以非常霸权的方式,确定儿童的适读书目。根据多年的观察与调查,笔者发现《新课标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系中的一些作品,有一部分是大部分儿童所不喜欢的,比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伊索寓言》《爱的教育》等(尽管这些书内容确实很好,但大部分学生就是提不起兴趣。不喜欢,有时候是不需要理由的)。但是,老师和家长,往往以“必读书”为由头,不容分说地将这些作品推荐孩子们阅读。这样的霸权主义,只能泯灭儿童的阅读兴趣,让本来兴味盎然的阅读,变得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话说回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并不意味纵容放弃成人的引导。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中说:“坏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使我们神清气爽。”是的,由于阅历和辨别力所限,孩子是缺乏鉴赏力的,他们往往只凭兴趣去阅读,不少低俗的作品,他们也会读得津津有味。成人的作用,就是引导他们远离“坏书”,爱上经典。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如何从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研究入手,在尊重他们的阅读口味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把真正适合孩子们阅读,且真正能引起孩子们当下共鸣的好书,更多的介绍给孩子们,就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二、过分纷繁阅读作业,可能会引发阅读伤害

阅读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经对课外阅读作了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通过读书行为实现的学习,犹如在葡萄园里品尝葡萄那样的快乐。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是啊,阅读本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可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常常人为地把阅读搞得面目可憎,导致学生不喜欢阅读。为什么呢?我们的老师,常常在孩子们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之前,就布置一些孩子们非常反感的事情——做读书笔记,让他们写读后感。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无拘无束地读书,是快乐的;但是写读后感,则是一件不那么轻松甚至是痛苦的事情。对文字有所感悟,这第一层次的阅读;将感悟形诸文字,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因此,大多数人读课外书,是不需要写读后感的——除非他很有感触。大人都不做的事情,可我们的老师却让10来岁的孩子去做,这不是很残忍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反感阅读!一旦孩子的阅读兴趣泯灭了,那么,写再多的读书笔记又有何用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阅读兴趣形成之初,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对处于阅读兴趣形成期的孩子的一种伤害!是的,这是一种美丽的“阅读伤害”。当然,如果孩子们已经形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适当地让他们把阅读感悟诉诸文字,这不但必要,而且很值得提倡。

对此,人教社的王林博士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儿童阅读要坚持兴趣至上的原则”。我想,在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的手段,尽管看起来很美,都应该从学生的阅读生活中走开。

三、过度追求读书数量,可能会导致浅尝辄止

读书有时候需要囫囵吞枣,有时候需要静心思索。朱光潜先生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记得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一文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他建议,学生时代要读一些基础的书,要慢慢地读,细细读读。这样的读书,需要孩子们经历“神游——神教——神合”三重境界。袁袤翔先生曾经把“神游——神交——神合”当作阅读的“三境”。他说指出,神游:阅读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旅游,是一种精神上的览胜。或许是古朴的园林榭吧,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或许是茫茫的大漠孤烟,晃在天际的驼影,兀立夕阳中的遗城;或许是南亚的海湾,榴梿让你畏怯,椰风让你沉醉……读到感叹之处,你会情不自禁地折页、划线、批注,就像游客在胜境之处留下“到此一游”。神交:“神游”仅是阅读的浅层,‘“神交”则是阅读的另一番境界。这是精神和精神的对话,你的精神和作者的精神就像两个忘年的好友,一见如故,无拘无束,陶然沉醉,乐而忘返。神合:神交的累积和升华,可能会让你达到“神合”的境界。如果“神交”还是“你和他”的话,“神合”就会变成“你就是他”了。如果是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臻于阅读的至境。

儿童读课外书,最大的毛病是追求速度,讲究数量,忽视质量。所以,我认为,在儿童阅读推广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把好质量关,选出几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带着学生好好玩索。当然,这里的“阅读质量”,不是指理解上的“深度”。我们说的“阅读质量”,是指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多朗读,多记诵,让优秀儿童读物的高贵气质、优美语言“浸养”儿童,让学生与“基础的书”,文化含量高的书“神合”,并化为的血肉。若如此,儿童阅读推广,才能成为一件造福大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