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创新推广民办高校“微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3

传承红色文化,创新推广民办高校“微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黄晓敏   覃茜

河北外国语学院

摘要:明晰红色文化与网络思政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挖掘河北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点,总结过去的高校教育教学经验,利用“微思政”各类平台优势对传承红色文化,创新推广民办高校“微思政”教育协调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将“红色教育”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底色和引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创新多元化、多层次的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形式,利用互联网“人人都有一支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的特性,让学生们从课堂的受教育者,变为互联网上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引导学生从思想、志向、行为上潜移默化的滴灌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与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关键词:红色文化 微思政  协调发展 民办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 ,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都在注重红色文化的融入与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学生对传统革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民族精神,共同推进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但是在对红色文化与“微思政”就民办高校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较少。引导学生谨记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并利用地域红色文化优势,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目的

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在现实生活对于学生有太多的诱惑,西方不良价值观的侵蚀,尤其民办院校学生的生源低、学生质量有待提升上,更需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积月累。融入红色文化到思政教育中,可以明晰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在“互利网+”的新时代下,抢占网络先机,利用多种媒体、平台,抓住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将红色故事、红色文化革命传统,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把红色基因入脑、入心,自觉转化为实践行动,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道德教育,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大化。

二、红色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

红色基因是基础,红色故事是载体,“微思政”是红色思想传播展开的翅膀。通过文献检索搜集国内外对“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在与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育人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1.从理论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延伸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不断加深同学们对于历史、党史、文化的认知。

2.在实践意义,西柏坡红色文化根据地是河北外国语学院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挖掘河北地域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本学期思政课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革命圣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比如师生党员代表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重温党的誓词,了解历史,让学生们理解的更加深入和透彻。

3.民办院校对红色文化微思政的研究有待提升。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我校办学时间较短,学生生源素质一般,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提升,社会认同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缺乏专业学习的自信,对红色文化认识不够深刻,探索符合学校的思政教育新模式迫在眉睫。

三、红色文化与“微思政”协同发展进行路径探究

1.创新多媒体学习平台,让红色文化与“微思政”有机结合。面对现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下的高校,利用学校电视台、公众号等新媒介入心、入脑,让学生利用各类自媒体平台发挥正能量,成为思政领域的“宣传达人”。比如利用在学院公众号的学习平台进行红色文化学习,这样可以通过线下学习的形式,又方便、又快捷,学习效果较为明显。

2.丰富“红色基因+微课+思政”的育人课堂。转变传统的课上思政教育,丰富思政课教育的内容,让红色基因走进课堂,不仅要用好第一课堂,也要挖掘第二课堂。利用新媒体、云平台、直播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红色文化学习模式,通过“大思政+红色文化”的育人模式,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从而占领学生思想至高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创新“党史学习”形式,将专业学习与“红色文化”相融合。通过“N”百立体化育人平台,将红色文化中“三观教育”、“理想信念”理念贯穿育人工作的全过程。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结合所带专业进行党史学习。以河北外国语为例,我校开设了很多语种专业,并结合各个二级学院、三级学院开设的专业特点,组织开展“百年党史小语种翻译书写”比赛、“小语种朗诵比赛”等主题活动,达到以党建促校建、以党建带校建、以党史炼精神。

4.让学生成为“微思政”红色文化传播与学习的主角儿。青年学生有自己的网络语言,有自己使用互联网的喜好与习惯。我们让学生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声者,组织在学生中开展以“红色文化”学习为主题的作品征集活动,通过“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比如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革命传统章节的特点,让学生分担课程讲解的任务,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比如走进河北省博物馆,将学生所见、所闻进行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录制小组视频,展示小组成果。这样的学习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课业水平,也为思政课学习拓展了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学生紧紧围绕在红色文化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在互联网上点燃红色文化学习热点。任课教师再组织课堂进行点评指导,小组互评的形式作为补充,给学习小组进行互评,到达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5.打造虚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利用互联网虚拟平台与现代多元的媒体技术,发挥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西柏坡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基地的红色基因文化优势,深化实践红色文化学习反哺到理论思政课教育,促进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例如邀请红色革命根据地比如是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走进课堂,系统的为学生讲解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的红色文化知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系统学习。同时进行线下融入红色基因内容比如“两个务必”精神进课堂,线上思政教师答疑讨论“为什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还需要坚持“两个务必”精神模式,真正让红色基因内化于学生心中。

6.运用外语专业,打好小语种招牌,使红色文化学习既是语言学习的实战阵地,也锻炼了学生沟通世界的能力。利用“千百万计划”,拓展“N百工程”,利用第二课堂,比如国际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自己第二外语波兰语的优势,开设了“波动心弦”小语种俱乐部,通过学生第二课堂的时间组织开展各类党史、红色主题教育。本学期学生负责人就邀请了自己专业波兰语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组织策划了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又带动了学生自动自发的沟通能力,更让外教参与到活动中,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在自己策划的主题活动中也是成就感满满。

四、研究展望

1.在新媒体视域下,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尤其对于老教师,更是要学会主动学习,融入式学习,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媒体运用情况,比如如何利用新媒体成为“直播达人、教学网红”提出较高的挑战。

2.在新媒体教育工作中,学生主体地位发生转变。第一,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第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要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规划。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网络思政成为师生共同建设的教育阵地,学习红色文化、了解革命传统,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锻炼,真正把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主旨和育人目标。

3.学会利用“微平台”,拓展网络思政的宽度,统筹兼顾好“微思政”和“传统思政”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协同促进作用。传统思政的育人功能要合理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信息化的微思政要快速适应、快速融入,真正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入的育人效果。

五、小结

总结学习已有各高校在“微思政”育人工作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借鉴,也更加丰富了红色文化育人在民办高校特色创新模式。通过让红色文化与思政相融合,让红色基因理论更具有时代性;不断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领会红色基因的要领、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论价值的指引意义。通过创新路径研究,一方面从学校和教师角度,适应时代发展,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转变学生地位,让学生从思想上武装自己,通过对比理解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懂得珍惜生活,并为之奋斗。并不断应用于高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不断提升学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完善教育体系。

六、参考文献

[1]袁兴梅.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下的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 社会科学版,2019( 18) : 46-47.

[2]李晓义.探索“互联网 +”条件下高校青年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26( 11) .

[3]王渊.新时期高校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J].老区建设,2018:4-6.

[4]罗璇 .“互联网 +”发展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的消解及体系创新 [J]. 教育与职业 ,2020(9):78-82.

[5]王丽君,王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0):26-29.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黄晓敏,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第二作者:覃茜,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传承红色文化,创新推广“微思政”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WSZ202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