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双减下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黄晓童

珠海高新区金鼎第一小学  广东 珠海 519085;

摘要:“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教育行业遵循减负增效的教学原则,国家教育理念从传统固化教育模式,逐渐向多元素质教学过渡。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小学阶段具有激发学生艺术创造个性的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实践性特点。“双减”政策要求教师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多元方式,拓展延伸学习和思维空间,从而减轻学生身心方面的压力,提高教学质效。多元感官联动是现代化教学模式下,逐渐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通过科学化的引导,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多感官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探究学习兴趣,助力其养成审美观。本文基于小学音乐教学,进一步分析多元感官联动教学的优劣势,结合学生发展特点深入挖掘多元感官教学价值。

关键词:“双减”政策;多元感官联动;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引言:小学生本身思维活跃度高,以直观化的方式认知世界,小学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启蒙作用,将音乐教学作为开发学生艺术能力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在双减政策推行背景下,音乐教育提高了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法的应用效率,为传统教学课堂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一、多元感官联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教师缺乏多元感官联动教学理念

科学化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具有先进的指导作用,是推动教学活动稳定有序开展的关键动力。但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其所应用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双减政策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未能增强全体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音乐教师无法结合教育行业发展趋势,深入探究相关教育政策的各项要求,以至于教学模式产生严重滞后性。多元感官联动作为新型教学方式,有助于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但是教师在应用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法过程中,倾向于形式化,其功能作用逐渐被弱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需要结合教育政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保证多元感官联动教学形式与功能并重,在激发学生艺术探究兴趣的基础上,缓解其音乐学习压力。

(二)未能优化多元感官联动教学设计

多元感官联动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强化音乐教学体验感,教师需要以音乐教学内容为核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站在学生发展观层面上设计科学化的教学内容。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由于多元感官联动教学内容设计缺乏合理性,导致整体教学活动出现紊乱现象,不仅不利于维持良好的音乐课堂纪律,同时严重影响音乐教学进度和成效。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教师需要优化多元感官联动教学设计,综合分析音乐教学目标,深入剖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特点相结合的节点,从而提升其歌唱能力,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发音技巧。音乐教学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在小学时期尚处于艺术启蒙教育阶段,科学化设计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方案,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质能力。

二、多元感官联动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强化多感官刺激

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与多感官联动性,教师需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创建阴雨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通道,从而强化其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音乐教学开始阶段,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收集相关的教学素材资源,以故事、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在学生观看收听感受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接受度,适时引导学生调动听觉能力聆听音乐曲调中的音色变化,观察视频当中歌唱者的发音特点和动作效果,通过刺激多项感官的方式通过引导式提问,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听觉体验,在此基础上利用演奏、歌唱、舞蹈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艺术魅力[1]

例如,教师在开展节奏教学时,可首先以通过课堂音乐演奏、播放音乐视频、播放音乐录音等形式刺激学生的听觉通道,引导学生在听觉作用氛围中,深入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差异。其次利用音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音符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通道,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学习理解音乐的节奏和音高。当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感官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打击乐器和身体律动等形式刺激学生的触觉通道,强化音乐节奏感知能力。此外,嗅觉也是直观刺激学生感受的重要感官,教师在以自然场景作为音乐教学主题时,可以利用香氛刺激嗅觉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法与学生发展特点相适应,因此能够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内容,学生在多元感官通道刺激条件下,感知音乐创作形成的过程,提高艺术学习接受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创建音乐教学情境

音乐教学注重情境体验,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方式,教师为学生营造歌曲意境有助于加深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的理解。在多感官联动教学方式应用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多媒体播放等方式创建丰富的情感体验情境,学生可以通过声音或者图像增强多重感官的刺激效果,在特定的音乐意境中聆听音乐、感受歌曲律动,从而理解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内容

[2]

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感知歌曲中浓厚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等形式,将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相关影视资料与和平时代视频资料进行对比。同时,播放国歌渲染爱国情感,调动学生听觉、视觉感官联动作用,在学生了解歌曲创作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感受国歌蕴含的精神力量,强化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三)利用游戏教学调动学生多元感官

从小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进行分析,其行为活动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度高,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在多元感官联动教学中彰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教学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参与度,小学音乐教学应当体现游戏趣味性。教师在利用多元感官联动教学法过程中,可以将游戏教学与联动教学深度融合,刺激学生多重感官通道,在游戏兴趣的驱动下完成音乐学习任务,同时在多元化音乐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提高四肢运动能力[3]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歌曲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中出现的双桨、小船、波浪、白塔、绿树红墙等情景元素,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分角色领取歌唱任务。在游戏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节奏感不强难以掌握歌唱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歌曲动画视频,指引学生明确歌唱内容。歌曲动画视频能够刺激学生多重感官,学生在完成自己部分的歌唱内容时,可以在教师音乐节拍的指引下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借助游戏行为提升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赏析和体验能力,引导其利用基本音乐要素掌握情感表达技巧,全面提升音乐教学质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结束语

传统化的音乐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落实“双减”政策,利用多元感官联动方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学生身心层面的学习压力,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为了深入挖掘多元感官联动教育价值,教师需要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以及歌唱特点和习惯,优化音乐教学设计。同时,视觉、听觉、触觉、视觉等多重感官通道的刺激,能够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元的音乐意境,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便能响应“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运新星.例谈多觉联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3(35):132-134.

[2]黄煌.多元感官联动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2(12):65-66.

[3]张艳.漫谈基于多元感官联动的小学音乐教学新方式[J].求知导刊,202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