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让教育回归本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立德树人,让教育回归本质

贺尔忠

广西西林县八达镇中心小学  533599

摘要:新时代的挑战呼唤着教育变革。教育变革就意味着要回归教育本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途径,包含丰富的价值内蕴,其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和理论背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可以从机制、教师和人才培养方案三条路径去着手实施。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校;实现路径

新时代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者必须深思熟虑的根本性问题。可是,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许多人对教育的认识比较肤浅,现实中出现了大量偏离教育本质的乱象,比如“分数第一”、“专业至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引发全社会的焦虑等。教育何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一语中的,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也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体现,拨乱反正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立德树人的价值内蕴

“立德”最早见于战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关于生命意义的论述。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不朽。“立德”就是指树立高尚的品德。这句话把“立德”列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首,成为历代有志向的知识分子首要的奋斗目标。“树人”一词最早出自西汉时《管子·权修》中关于“三计”的记载。“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里的“树人”指的就是栽培人才成长之意。“立德”与“树人”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立德”是“树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规律。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有着全新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人格健全的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颗“中国心”,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做到“明大德”;立德就是要培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守公德”;立德就是要引导学生“致良知”,对社会和网络上的歪风邪气有免疫力,养成严于律己的品格,做到“严私德”。其次,实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再次,要培养具有探索精神、能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锐意创新创业的新生代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的前提背景

(一)现实背景

从国际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交流逐渐增多。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各领域产生了渗透和冲击,导致一些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丧失信仰,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从国内来看,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泥沙俱下的现象,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中新媒体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丑恶言行,也直接毒害青少年的心灵。从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德育优先意识淡薄,大量的学校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二)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不仅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青少年,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

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的自由自觉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可以自由的选择从事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改变客观世界和完善自身;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能力的形成、人的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交往活动,离不开社会关系;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个性的发展、个性的自由发挥和主体性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马克思的“全人教育”思想,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教育者们以人为本回归到对教育对象人的关怀,摆脱对试题、分数等外物的过分重视,多结合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提升培养人的各项核心素养,关注和促进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

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健全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长久以来,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合作中存在边界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这就给协同育人的实践带来重重障碍。我们要梳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中的关系,明确它们在立德树人中的分工,使其各司其职,形成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始终高举立德树人的大旗,扮演好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角色,努力打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共济的育人共同体。家长则在学校的引领下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学校和家庭服务全面育人。三方各展所长、密切配合,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凝聚教育价值共识,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着力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学校应重点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建单位共同承办的三方联席会议机制;建立社会资源的汇聚共享机制,进一步充分利用社会多元资源为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建立校内外专业队伍的合作研究机制。

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优化教师的素养结构。教师是核心素养的落实者,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师的教学水平、素养结构与人才培养实效有着直接的联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素养能否落地的关键。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目标,就需要优化教师的素养结构,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素养是多元化的,在道德、能力和言行举止等方面都有体现,主要包括层级化知识、教学价值观和优质再发展三个方面。在这三者当中,教师教学价值观的树立是教师素养的关键。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应与时俱进,不能只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而应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道德的完善和生命意识的塑造。可见,教师素养结构的优化,尤其是要关注教学价值观,以“价值”为核心来激发、带动、引领教师素养的拓展和提升,使教师得到多元立体的发展,能够做到教书与育人兼顾,全面施教、德育为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任务。

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理念,从整体入手做到全面兼顾,同时又重点突出体现德育的优先发展地位。要坚持把德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方位的过程,通过改革思政课程教学、加强实践课程锻炼、注重价值和文化引领、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等方式,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党团员培养、研学旅行等环节,努力培养青少年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五育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德为先,还要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推动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构建综合性的育人课程体系,形成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邓跃茂.立德树人:成就最好的学生和老师[M]东方出版社,2020.

[2]刘丽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J].知识窗,2023(08).

[3] 李艳,史云贵.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 实践困境与破解机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

[4]高森远,黄诚.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其实践路径[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