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背景下纪念性建筑的意境营造探析---以三角岭大会战纪念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红色文化背景下纪念性建筑的意境营造探析---以三角岭大会战纪念馆为例

刘玉娇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显著增加。纪念建筑不仅是人们记住过去的载体,而且体现着重要的城市价值。文章以三角岭大会战纪念馆设计方案为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纪念空间的设计策略。为当代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和参考

关键词:纪念性建筑;红色文化;建筑设计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的相关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切嘱托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创建的先进的政治文化,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目标[1]

1.纪念性建筑的定义

纪念性建筑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纪念性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历史悠久的纪念性建筑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标志和重要文物[2]。一座城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代表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段记忆,它既要具备功能性,又要兼具表述历史的目的,所以纪念性建筑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哲理性思考和共情性的表达。

纪念性建筑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状况。纪念性建筑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红色文化的背景下的纪念性建筑,可以分类为两种类型:人物型和事件型。人物型纪念性建筑主要以历史人物为主体,如董存瑞烈士纪念馆、毛泽东故居和周恩来纪念馆等。主要建筑形式有纪念馆、故居、纪念碑等。他们建成时间比较早,建筑形式比较单一,是比较早期的纪念形式。而事件型纪念性建筑主要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和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主要建筑形式有陵园、纪念馆、纪念碑等。这类建筑的历史要短的多,但造型比较多样,是建造较多的类型,本文主要讨论事件型纪念性建筑。

2.纪念性建筑设计策略

1)强调政治意义:红色背景下纪念性建筑通常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体,强调革命政治意义。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需要充分挖掘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将政治意义与建筑形式相结合,展现出鲜明的红色文化特征。

2)庄重严肃的氛围:纪念性建筑应营造出庄重、严肃的氛围,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意。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布局、形体、材质、景观等因素,营造出宁静、庄重的环境,使参观者在进入纪念性建筑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烈士的伟大。

3)地域特色:红色背景下纪念性建筑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将当地文化、自然环境与建筑形式相结合。例如,在建筑材料、装饰元素、植物配置等方面,可以选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4)功能性:纪念性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功能性,满足参观者参观、学习、纪念等多种需求。建筑内部空间可以设置展览、教育、休息等功能区域,为参观者提供便利的参观体验。

总之,红色背景下纪念性建筑的设计特点在于充分体现政治意义、庄重氛围、地域特色和功能性等方面,以达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历史的目的。

3.以三角岭大会战纪念馆为例

3.1.红色背景

三角岭大会战,又称埔前三角岭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广东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45年3月,是华南抗日游击队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场激战。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士气,也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这场战役中,许多英勇的战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些革命烈士,于1959年在三角岭地区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

3.2.区位分析

三角岭大会战纪念馆位于河源市埔前镇G25长深高速公路南侧一处高地,场地最高处标高68.60,最高处的纪念碑始建于1959年,占地34平方米,高19.7米。碑中记载了解放战争时期三角岭大会战中牺牲的17位革命烈士及第一次国内战争至解放前牺牲的12位埔前籍英烈。碑体外立面部分破损,平台杂草丛生,整体缺乏修缮和维护。高地环境幽静,树木环绕,环境庄严肃静。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的大背景下,场地急需翻新纪念碑和新建纪念馆等工程,使整个场地成为完整的三角岭大会战纪念陵园。

729a2869a2c11977f9d55f310e84bee
图1:纪念碑现状对比图

3.3.空间布局

项目场地分为四个部分:人民英雄广场、景观步道、纪念馆和纪念碑广场。其中纪念碑广场和景观步道属于翻新修缮工程,人民英雄广场和纪念馆属于改扩建工程。整个工程将由原来的纪念碑和步道扩建成完整的烈士陵园规模。nk

图2:纪念馆效果图

3.4.空间意境

纪念馆作为纪念碑的扩建工程,肩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历史的重任,主要功能为三角岭战役的展览和宣传。建筑设计突破以往山下建设的常规手法,将建筑建设在半山腰中,隐藏于郁郁葱葱的树林中。

纪念馆的整体平面布局呈椭圆形环状,椭圆长轴98.8米,短轴62.2米,环状宽6米,建筑面积1368平方米。建筑出入口与半山的景观步道相连接,访客由山下步行至一半时进入纪念馆参观,完毕后再向上行者纪念碑进行瞻仰。这样的参观流线不同于常见的“山脚-山顶”参观顺序,将参观点提升至山腰,形成“山脚-山腰-山顶”的参观顺序,随着访客的步行向上,景观的改变不再是山脚下单纯的纪念馆,而是山腰的纪念馆和景观意境,给访客带来更多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增加了观览的多样性,将整个山地景观呈现给访客。

环状的建筑形态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烈士的精神就像这生命之环,忠魂永不灭。同时,建筑整体采用环形设计,可以很好的适应展览功能的线性流线。

3.5.建筑意境

1)立面

建筑立面设计中,采用了棕色竖向遮阳板。这种颜色的选择,是基于对周边植物环境特点的充分考虑,使得建筑能够更好地融入周围的景观之中。遮阳板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能够有效地遮挡阳光,降低室内温度,同时还起到了装饰作用。遮阳板随着环形建筑的视觉变换,呈现出渐变的遮阳效果。在阳光的照射下,遮阳板的颜色更为丰富,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此外,室外的树木在遮阳板的遮挡下,若隐若现地透过遮阳板和玻璃幕墙,成为室内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这种设计使得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意境的参观环境。

sn01

图3:纪念馆室内效果图

2)景观

建筑周围绿树环绕,为访客提供了宁静、舒适的休闲环境。透过落地玻璃幕墙,室外的美景一览无余,营造出写意的景观意境。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景观步道两侧的花池,精心设计了阶梯式布局,逐级向上通往纪念碑广场。这种设计相较于以前的步道栏杆,在体量上更容易营造出庄重大气的视觉效果,使得整个景观更具层次感。景观作为设计主体,在步道上得以充分体现,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别具一格的休憩场所。

在植物的选择上,挑选了具有红色文化代表性的刺柏和映山红等植物。刺柏寓意着坚定和刚毅,映山红则象征着革命的热情和奋发向前。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传承了红色文化,使得整个景观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结语: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背景下的纪念性建筑,要在设计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思考模式,既不抛弃红色背景,又不能过于拘泥于感性表达,时刻保持克制与共情.在现在同质化严重的建筑环境下,对纪念性建筑的设计更需要结合事件或人物,提取相关元素进行着重表达,而在意境营造上要体现庄严素雅的风格,让参观者共情并体验是纪念性建筑最终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水弟,傅小清.红色文化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J].求实,2008(05):15-17.

[2]顾孟潮.纪念性建筑[J].中国工程科学,2005(02)

[3]桑世波.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的发展[J].博物馆研究,2013(03):22-26.

[4]宋江涛.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