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别山红色资源的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立足大别山红色资源的教育研究

朱红明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龙山校区)                     邮编:246133

第一章  大别山红色资源基本特征

大别山的红色资源呈现出数量较多和分布广泛的特征。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成立,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革命的信念扎根在人民心中。革命事迹不止在安徽金寨、湖北红安、河南新县等,在周边地区也有活动事迹。大别山的革命遗址包括烈士墓园、烈士塔、纪念碑和博物馆等,红军包括红四方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以此为活动的中心,大量的革命先烈等,使得大别山区的革命遗址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别山的红色资源具有相应的地域色彩和人文色彩。大别山区特别是在黄安地带,产生一句民谚“小小黄安,真不简单,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带有革命色彩,不止是黄安,在大别山区革命时期产生大量的具有革命色彩的民歌、戏曲等艺术,使革命精神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大别山区以特别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被国家设立多处国家公园如:金兰山森林公园、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罗田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大别山区出过多位优秀革命的将领和先进人物如:董必武、李先念、陈潭秋和张浩等。

大别山区具有特别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由于处于山区,当地的人民群众具有能吃苦耐劳、实事求是、乐于风险、敢于斗争的精神,在民歌民俗的传颂中也得以体现,如《采茶戏》、《采莲船》。自给自足也是当时大别山区生活的一大特点,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为革命解决物质基础,提供革命的必要支撑。大别山区范围较为广大,由于地形的特别会形成多种气候的细微差别,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较为丰富,可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多如:稻子、小麦、茭白等,药材的种植也具有多样性,如:茯苓,天麻,瓜蒌等,能够为革命提供物质支持。

第二章  立足大别山红色资源的发展机遇

大别山的红色资源的机遇包括:首先,政策的扶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革命史,学习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是党和教育组织部门所期望实现的,有利于将党的革命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念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红色资源的开发所依赖的成本以及大别山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乡村振兴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等,都源自国家的支持。安庆市太湖县的政府部门和市人大曾多次组织人员进行相关地区的调研、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童学军一行到刘畈乡督察指导工作,县政府副县长朋腾带队到刘畈乡的指导建设工作等,都能体现国家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视态度。

其次,由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重心由满足必要的生存需求转变为物质和精神的并重,精神生活的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业发展迅猛。红色资源的开发正好满足人们对旅游以及在游玩的过程增加学识的需求。安庆市开发了多批的红色旅游路线,满足市场需求,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把红色资源融入教育,在活动中宣传红色理念,有利于群众情景交融、深入体会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第三章  立足大别山红色资源在教育中的不足

首先,红色资源与教育结合的形式较为简单,缺乏趣味性,游览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学生一般是由于学校的要求或者家长的建议下来参与红色资源的游览学习,而且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否则很难真的体会到红色资源的深刻内涵,而这恰恰是学生所缺乏的。通过对一些事迹的介绍或者人物的文字介绍,学生很容易失去了解和学习的兴趣。

其次,红色资源与教育结合的深度不足,流于表面。在进行红色资源的教育时不是仅仅的走马观花一趟红色胜地就可以的,也不是重在简单了解一下红色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应重在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建设中渗透红色文化,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并产生向英雄先烈学习的心向,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想的发展。

最后,红色教育资源体系的不完善,现在的教育与科技相结合,发展出“互联网+教育”形式,但是在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靠教师的口头讲述以及书面文字的介绍,红色资源教育体系明显还不能够灵活地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变化。

第四章  立足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发展教育的难点

当立足于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发展教育时,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这一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教育资源匮乏。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教育设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其次,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亦是一大挑战。大别山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与现代教育体系之间的融合需要时间和精力。如何将红色资源与当代教育相结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第五章  立足大别山红色资源发展教育的对策

红色资源的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关于红色资源方面的素质。教师的流动性强,提高大别山区教师待遇,减小城乡差距带来的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学校的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以及重视程度的不足,在当今的社会形式下,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等人员相较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期望通过高分进入更好的高校,因此学生的道德素质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忽视。

国家需要增加乡村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支出,并且使得教育资源能够按需分配,弱化因为教育资源分配问题而产生的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注重乡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保障学生所处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度,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将红色资源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体现出大别山区红色教育优势,提高教师、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情怀的培养,坚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并坚定信念。将红色教育与科技相结合,完善“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第六章 结语

在开展立足大别山红色资源的教育研究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大别山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可以为地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创新的解决途径,助力大别山区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加强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的结合,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大别山区实际情况的教育发展路径。通过持续努力,相信大别山区红色资源的教育研究将为当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传承红色基因、实现教育公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磊,孙升,张馨木.区域协同视角下皖西大别山区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文教资料,2020,49(23):49-52.

[2] 黎海明,梁伟豪.乡村振兴视角下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和实施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1):44-51.

[3] 于维祥.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N].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03).

[4] 陈慧.安徽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以岳西地区为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2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