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量化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3

时间量化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张茴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6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时间量化急救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23年4月-2024年2月时间范围内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置为研究主体,随机抽取114例,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划分为两组,在参照组患者中应用一般急救护理,在实验组患者中应用时间量化急救护理,对比组间患者的指标变化。结果:在出诊时间、首份心电图检查、急救总时长、溶栓时间的比较下,实验组均明显短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存活率、血管再通率为96.49%、89.47%,参照组的存活率、血管再通率为80.7%、59.65%,实验组均更高,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8.77%,同参照组24.56%比较明显更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中,通过时间量化可确保急救效率得以提高,减少死亡,保障急救有效性、安全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时间量化急救护理;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具起病急、进展速度快的明显特点,致残率、死亡率极高,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小时内死亡率超过50%[1],也是最佳救治时机。目前,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回心血量及心功能,如患者未得到及时救治,血管堵塞时间一旦超过20分钟,则心内膜细胞坏死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致死[2],因此,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本研究对于时间量化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展开分析,详见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23年4月-2024年2月时间范围内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置为研究主体,随机抽取114例,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划分为两组,实验组57例、参照组57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最小值45岁、最大值82岁、平均值(65.71±5.88)岁,心功能分级:Ⅰ级29例、Ⅱ级28例,发病位置:前壁13例、后壁16例、下壁28例,梗死类型:ST短抬高34例、非ST短抬高23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最小值41岁、最大值80岁、平均值(65.59±5.91)岁,心功能分级:Ⅰ级32例、Ⅱ级25例,发病位置:前壁11例、后壁15例、下壁31例,梗死类型:ST短抬高35例、非ST短抬高22例,组间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在患者及家属知情情况下,同时签订同意书,并上报医学伦理委员会,经讨论通过后批准实施。

1.2方法

在参照组患者中应用一般急救护理,急诊科接收患者急救信息后,指派救护车前往接诊,护理人员到达救治现场后予以患者常规心电检查、建立静脉通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入院后,护理人员指引患者家属挂号就、交费,经普通门诊医生会诊、制定治疗方案,签署同意书后送至介入导管室展开介入治疗。

在实验组患者中应用时间量化急救护理,(1)成立时间量化急救小组,由小组成员通过开会讨论、查阅文献等方式制定标准化的急救流程方案,针对方案内容进行统一培训,保证护理人员在开展急救护理工作时能够完全依照流程方案执行,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方式检验执行成效。(2)急诊科室需保证换人不空房原则、护理人员轮班制度,每班次工作时间8小时,每日3个班次,并保证各班次内均有2名以上专科急救护理人员和2名护士。(3)在接收到患者的急救信息后,立即安排救护车等待出诊,急救护理人员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点准备相应急救药品,1-2分钟内出诊,上车后护士立即打开心电图监测仪、除颤仪、吸氧设备及气管插管设备,准备好静脉留置针、无菌敷贴,同时,专科急救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电话沟通,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后明令禁止移动患者,保持原位不动,并解开领口,将头部偏转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异物,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如若患者佩戴义齿,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家属取出,注意安抚家属情绪,叮嘱其保持冷静,告知患者救护车预计达到时间,准备好患者转移。(4)达到救治现场后,医护人员应保持患者卧位体位移动至救护车内并立即返程,护理人员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基础生命指标变化,必要时使用除颤仪维持生命体征,同时,护理人员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禁忌症、发病表现、发病过程等,保证以上内容在10分钟内完成,然后,护理人员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心功能,做好心电监护,于3-5分钟内记录采集信息。(5)电话通知急诊科室并告知初步诊断结果,由急诊科室转告急诊门诊准备会诊,提供初步病情诊断结果,由急救科室在10分钟内完成仪器、药品的准备工作。在完成以上流程后,护理人员在2分钟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一般留置针规格选择应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准,施行药物支持治疗。(6)入院后,由接诊医生在3分钟内告知患者或其家属病情状况以及后续治疗流程、注意事项和,保证患者或家属在充分知情的状态下签署同意书,再对患者进行医师会诊,一般会诊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同时制定治疗方案。(7)在5分钟内完成患者的挂号、交费,静脉血采集后将其送至检验科室,经绿色通道快速进行血常规、肌钙蛋白等检查并提供检查报告,依照患者病情危急程度将患者转送至介入导管室。(8)介入导管室医生在接收急诊信息后,立即准备手术器械、急救药品,保证足量备药,等待患者进入介入导管室后立即从责任护士处获取患者基本信息、既往病史、禁忌症、病情程度,5分钟内完成病历、检查报告的诊断分析,待病情交接结束后立即为患者施行介入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1)急救效率:由责任护士详细记录出诊时间、首份心电图检查、急救总时长、溶栓时间[3];(2)存活率、血管再通率:记录经急救护理后存活病例数、血管再通病例数,存活率/血管再通率=存活/血管再通例数÷总例数×100%;(3)不良反应率:对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动脉夹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例数进行记录[4-6],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指标,以[n(%)]表示计数资料指标,统计结果通过t或X2进行验证,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对比不同组患者的急救效率

    在出诊时间、首份心电图检查、急救总时长、溶栓时间的比较下,实验组均明显短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1。

1对比不同组患者的急救效率(x±s,min)

组别

例数

出诊时间

首份心电图检查

急救总时长

溶栓时间

实验组

57

1.85±0.37

3.59±1.05

22.01±3.59

65.71±3.84

参照组

57

2.84±0.51

5.37±1.32

32.97±5.03

78.95±4.69

t

/

11.862

7.967

13.389

14.490

P

/

0.001

0.008

0.001

0.001

2.2对比不同组患者的存活率、血管再通率

实验组的存活率、血管再通率为96.49%、89.47%,参照组的存活率、血管再通率为80.7%、59.65%,实验组均更高,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对比不同组患者的存活率、血管再通率[n(%)]

组别

例数

存活率

血管再通率

实验组

57

55(96.49)

51(89.47)

参照组

57

46(80.70)

34(59.65)

X2

/

7.032

13.365

P

/

0.015

0.001

2.2对比不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8.77%,同参照组24.56%比较明显更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对比不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急性左心衰

动脉夹层

心源性休克

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

57

1(1.75)

0(0.00)

0(0.00)

3(5.26)

5(8.77)

参照组

57

3(5.26)

2(3.51)

2(3.51)

7(12.28)

14(24.56)

X2

/

/

/

/

/

5.115

P

/

/

/

/

/

0.034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受冠状动脉急性阻塞而引发的心肌供血不足,如若治疗不及时,因病症带来的不良反应多见,生命安全威胁程度较高[7]。随着我国医疗事业改革、发展和进步,急救护理质量成为广大患者关注的重点内容,而一般急救护理并无规定性流程,多凭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展开急救工作[8],且急救过程中因患者病情危及还易出现遗漏,急救效率偏低,已不适用于当下的急救护理需求。而时间量化急救护理对一般急救护理进行细化、规定,通过设置护理活动完成时间的方式,提高急救护理人员时间意识[9],在规定时间内逐项完成护理活动,不仅能够确保护理工作规范性,还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实现急救效率的提高。并且,时间量化急救护理下的各急救流程均有具体规定[10],护理人员可根据规定内容对护理行为进行合理安排,规范护理行为,避免急救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遗漏、疏忽,有益于护理人员及时捋顺护理思路[11],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急救护理,最大限度上为患者争取更早的介入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死亡率,保障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在出诊时间、首份心电图检查、急救总时长、溶栓时间的比较下,实验组均明显短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可以了解到,应用时间量化急救护理能够直接缩短出诊时间、首份心电图检查、急救总时长、溶栓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实验组的存活率、血管再通率同参照组比较明显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知相比于一般急救护理,时间量化急救护理的应用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血管再通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王洪翠、严芳婷等人在《时间量化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中得出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时间量化急救护理有利于提高急救效率,减少与心脏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12],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具有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将时间量化急救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直接提高急救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切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疗效显著,应在临床护理急救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兰姐,林美苏,杨亚燕.基于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2023,44(6):102-103.

[2]陈春棉,庞美娇,牛欢欢,等.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8):286,288.

[3]黄风莺,林美琴,林青山.急救双人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4):78-80.

[4]翟佳,林静,齐静.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医,2021,35(6):449-450,471.

[5]李贤侠,周玮芳,韦余艳,等.精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4):2219-2221.

[6]冯穗玲,王琼娜,林淑华,等.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7):150-151.

[7]曾辉,蒋秋燕.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9):100.

[8]肖二艳,翟世柳.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477-2478.

[9]潘潇华.精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11):46-48.

[10]张学萍,倪桂珍.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4):49-50.

[11]刘莉.量化管理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1,34(1):56-58.

[12]王洪翠,严芳婷,徐诗瑶,等.时间量化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5):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