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输的理论及其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2

荥输的理论及其运用

李雪杉   卞镝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摘要:五输穴的理论肇始于《灵枢》,在不同篇章里分别提出了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名称和具体穴位,奠定了五输穴理论的基础。《难经》运用取象比类方法,结合十二经气的运行,进一步阐明其临床意义,至《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补充完善之。五输穴作为经络腧穴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组特定腧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内经》《难经》中的五输穴论述的相关内容探究五输穴中荥输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五输穴;荥穴;输穴

五输穴即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1]五输穴配属五行属性,《难经·六十四难》:“《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2]阴经的五行属性为木火土金水;阳经的五行属性为金水木火土,五输穴表达脏腑经络之气从小到大,从始至终流注的顺序及模式。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3]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荥指小水成流,位于四肢末端的第二个穴,从循行上来讲,所谓“所溜为荥”,概述了经脉之气流注和荥穴的关系。《类经·经络类十四》解释为:“急流曰溜,小水曰荥。脉出于井而流于荥,其气尚微也。”[4]正是指水出于井之后,萦绕迂回而成小水流之状,小水常留停于表浅之处,故荥穴基本都位于掌指关节、跖趾之前的肌肉浅薄之处,经气由井穴流出,故取手足六经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的荥穴可以起到疏通手足六经经气的作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输穴为五输穴的第三穴,定位多在四肢末端的掌指(趾)关节后方。输有以车迁贿曰委输,将物品由一处委随输送至另一处的意思。《经络全书·经络篇》云:“水由上而注下,下复承而流之,故谓之输。”[5]输穴为十二经脉气血自井、荥生成渐盛,经此处输送流注、转运气血的重要节点。《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原穴为经络原气的停聚点,阴经以输代原,六阴经输穴也为原穴,太渊、太白、神门、大陵、太溪、太冲,一穴有两个作用。若六阴经因气机不畅导致的病症虚实皆可取输穴来进行治疗。也可根据对原穴的诊断,推测相应脏腑经气的盛衰情况。

古籍里五输穴中荥输的主要治疗作用记载如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俞治外经。”《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一》杨上善注:“五藏六腑荥俞未至于内,故但疗外经之病”,《类经·卷二十》张介宾注:“荥俞气脉浮浅,故可治外经之病。”《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6]外经指经脉外行于体表肢节的部分是与内行于脏腑部分相对而言,是指经脉行于体表和四肢的外围部分。根据五输穴经气流注的规律可知,经络之气由指尖向脏腑流入,如同水流汇入江海,经气不断充盈变大。外经之病由于未入脏腑,荥穴、输穴又均位于分布较浅的手足部,因此可选用经气还未盛大的荥穴和输穴,可单用荥穴与输穴或二者相搭配治疗十二正经循经所过之处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的浅表病症。[7]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色者”中的色有颜色和面部的气色的意思,与颜色有关的病症,可以取荥穴进行诊断和治疗。五脏对应五色,分别为青色应肝,红色应心,黄色应脾,白色应肺,黑色应肾,如在体表出现相应的颜色,即可判断病变的相关脏腑,以及相应的六邪,具有治疗与诊断的双重意义,治疗上可选用与之相对应的荥穴去进行治疗。[8]《类经·疾病类》载:“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火性热,水性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腧穴均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因此荥穴可调阴阳。

输穴还具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时间节律性特征,在四时节令中与夏相对应,《类经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时主夏,夏刺输。五时长养,其气应夏,输穴气盛,亦应乎夏。”《灵枢·本输》:“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时间时甚者”即为病情时轻时重或与时间相关联的病症都可以取输穴进行治疗。[9]阴经输穴属土,土主湿,湿性重浊黏滞;阳经输穴属木,木主风,风行善行数变;输穴的治疗原则与湿性和风性有关,因此善于治疗反复发作以及时轻时重的病症。

《难经·六十八难》:“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荥主身热”即荥穴能治身体内外之热症,荥穴系井穴后第二个穴位,古人将这些穴喻若水流,经脉之气由此急流溜过。荥穴皆能治身热病,热病有二:实热和虚热。实热宜清热,虚热宜滋阴。阴经荥穴鱼际、大都、少府、然谷、劳宫、行间属火;阳经荥穴内庭、侠溪、二间、前谷、通谷、液门属水。人身之阴阳可用水火来概括,水火也为一组相克的五行关系。

[10]《类经·疾病类》:“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荥穴可调整人身之阴阳状态,因此十二经的一切热病,可选用各经相对应的荥穴来治疗。

“俞主体重节痛”,输穴主治肢体关节部位的沉重疼痛,对于肢体筋脉的疼痛、拘急、萎缩与屈伸不利等症状均可选取输穴治疗。《黄帝内经太素·变输》:“输,土也。输主体重节痛,时间时甚,是脾为病也。”脾主四肢肌肉,湿邪流注则四肢肌肉关节,则表现为身体沉重关节酸痛,即“体重节痛”。输穴的作用与脾的有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有交通上下,起到枢纽的作用。[11]可引申出,若有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失常的病症,也可选用相应经的输穴来治疗。

《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从“形”与“痛”两个方面来归类病症的类型,有形不痛即病在外表有形态的变化而没有疼痛感的病症属阳,包括皮肤病、六腑病;无形痛即病在外表没有形态的变化却有疼痛感的五脏病症属阴,包括筋骨病、五脏病。“无形之痛症”也可指无形之风、无形之痰、七情内伤所等所引起的痛症。所以脏病、筋骨病,以及“无形之痛症”皆可用荥穴和输穴来治疗。[12]阴经输穴也为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穴。《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13]五脏六腑的生理性质决定了其病理状态,即五脏多虚症,六腑多实症。病在心可取神门;病在肝可取太冲;病在脾可取太白;病在肺可取太渊;病在肾可取太溪;病在心包可取大陵。

小结:

五输穴分布在肘膝以下,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临床应用上五输穴具有取穴方便的特点,同时具有五行属性,在治则上不论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还是调整阴阳平衡的角度,都作用极大。

六阴经荥穴:肺荥鱼际,脾荥大都,心荥少府,心包荥劳宫,肾荥然谷,肝荥行间。六阳经荥穴:大肠荥二间,胃荥内庭,小肠荥前谷,三焦荥液门,膀胱荥通谷,胆荥侠溪。十二经荥穴可疏通经气;诊断和治疗与五色相关的病症;可调整人身之阴阳状态和实热病、虚热病。六阴经输穴也为原穴:肺输太渊,脾输太白,心输神门,心包输大陵,肾输太溪,肝输太冲。六阳经输穴:大肠输三间,胃输陷谷,小肠输后溪,三焦输中渚,膀胱输束骨,胆输临泣。十二经输穴可治疗经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导致的病症;可治疗反复发作以及时轻时重的病症;还可治疗与湿土有关的病症;阴经输穴又为原穴,具有诊断意义,可推测相应脏腑经气的盛衰情况;十二经荥输穴均可治疗体表和所属经脉的浅表病症以及筋骨病和五脏病。

本文从经典古籍中五输穴的论述入手,全面通过各医家的注释和解析来探讨荥输穴的理论以及运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临症组穴思路。

参考文献

[1]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难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3]汉·许慎.说文解字[M].汤可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2.

[4]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5]明·沈子禄.经络全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6]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7]李鸿章,覃霄燕,邵素菊,等.“荥输治外经”探析[J].中国针灸,2021,41(08):913-914.

[8]张洁.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

[9]张立志,许能贵.五输穴之输穴在针灸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针灸,2017,37(02):219-220.

[10]赵百孝.从输穴的主治特点谈五输穴原理[J].中国针灸,2004,(06):49-51.

[11]刘可扬,樊旭.基于《内经》《难经》的五输穴原理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1-7.

[12]于维涛,覃景春,庄礼兴.五腧穴理论及其运用[J].中医学报,2018,33(12):2483-2485.

[13]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雪杉(1994-),女,辽宁沈阳人,初级医师,医学硕士,针灸推拿专业。

联系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天津南街16号品公馆

tel:18504224202,E-mail:1048855193@qq.com

通讯作者:卞镝(1968-),女,辽宁沈阳人,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对代谢类疾病的养生及康复作用机理研究。

tel:13904003200,E-mail:biandi6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