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圈活动对提高心血管内科护士对专科疾病(心力衰竭)的护理质量的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3

品质圈活动对提高心血管内科护士对专科疾病(心力衰竭)的护理质量的效果探讨

吴莎  张梅香*  王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广州  51008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通过品质圈活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士对专科疾病(心力衰竭)的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一科的护士进行此次研究。对全部护士均采用品质圈活动进行培训,并检查对护士的培训效果。结果比较品质圈活动实施前后护士的心力衰竭护理文书质量,实施后(92.10±2.08)分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文书质量评分,实施前为(73.6±5.54)分,实施后为(92.10±2.08)分,实施后较实施前高,差异明显(P<0.05);护士对心力衰竭的护理管理满意度方面,实施前为52.38%,实施后为95.24%,实施后比实施前高,差异明显(P<0.05);护士对自身的满意度方面,实施前为(87±3.13),实施后为(95.24±2.32),实施后比实施前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品质圈活动对护士开展培训工作,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护士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护士自身对专科疾病管理的满意度,提升职业价值感。

【关键词】护士;品质圈活动;心力衰竭;护理质量;满意度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一组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呼吸困难、疲乏和体液潴留、外周水肿)的临床综合征。心衰由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其他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使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导致的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所致,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最严重的阶段。心衰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均较高,且预后不良[1]。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当,严重者1年内病死率高达50%[2]。多数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对疾病知识及治疗方式缺乏了解,在面对突发的疾病时,易出现濒死感,导致恐惧、绝望等多种负面情绪,进而出现大幅度的情绪波动,或抵触治疗,进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而在心力衰竭的常规护理中, 由于患者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年龄、性别、病史、病因、临床特征、文化水平等不同,导致护理需求不同,导致护理质量较差,护理满意度较低,进而影响整体效果及就医体验,因此,如何提高心力衰竭护理质量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3]。品质圈(quality circle, QC)亦称持续质量改进,是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组成的组织,其组建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的选题会议和活动,提出、讨论、解决或改善工作中的主要问题[4]。尹国华等发现[5],品管圈工作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本文旨在通过品质圈活动对护士开展培训工作,探讨其对提高心血管内科护士对专科疾病(心力衰竭)的护理质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1名在心内一科的护士进行此次研究,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对全部护士均采用品质圈活动进行培训,并检查对护士的培训效果。全部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22~46岁,平均(27.4±1.32)岁。工作年限为1~15年,平均(6.9±1.5)年。均为本科学历。

1.2方法

全部参与本次研究的护士均接受品质圈活动进行培训。首先,建立品质圈小组。品质圈小组主要由科室的21名心内科护士组成,选出一名高年资护士担任小组的组长,主要负责策划和组织品质圈活动;设置督导员1名,由护长担任,监督和指导本次品质圈活动的全过程;设置秘书1名,主要负责对每次品质圈活动的内容进行记录,并整理其中的各项资料;其次,找到护士心力衰竭护理文书质量薄弱点。通过调查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文书记录,对薄弱部分进行分析,确定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次研究中,针对的薄弱点有以下几点:(1)心衰症状体征记录率低;(2)皮肤情况描述准确率低;(3)药物疗效及指导率低;(4)社会心理评估率低;(5)活动指导执行率低。然后根据发现的薄弱点,进行头脑风暴以及鱼骨图分析,确定真因,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效落实。具体培训措施如下:

(1)心衰症状体征记录率低:进行全区护士心血管专科体征培训,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床边交接班、体查示范;建立心力衰竭体征知识资料夹,方便护士随时取阅;建立交接班记录本,床边交接班时及时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电子病历建立心力衰竭护理记录模板,提醒护士记录及时、准确;质控与绩效挂钩,建立质控表格,每日小组组长进行质控,反馈,护长每月根据质控本记录情况进行绩效。

(2)皮肤情况描述准确率低:增加卧床患者翻身设备,如翻身枕、心衰体位枕等;病区全员培训心衰体位枕的使用以及卧床患者皮肤观察及护理;结合使用医院APP便民服务(e服务)及时购买水垫、敷料等物品;每日组长质控及指导。

(3)药物疗效及指导率低:制作及领用心衰宣教单张,方便患者及家属及时取阅;进行全区护士心衰药物培训,建立心力衰竭药物知识资料夹,方便护士随时取阅;床头简易药物宣教牌落实与使用,健康宣教管理员每月及时更新药物宣教牌,管床护士每日落实所管患者或家属的心衰药物宣教及告知药物宣教牌的作用,组长每日质控;每日进行医护叙事3分钟,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加强医护沟通。

(4)社会心理评估率低:查找适用于本病区的简明心理评估量表,全员培训,入院时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在治疗室建立沟通角,为护患沟通建立隐秘的私聊空间;每日进行护患叙事3分钟,了解患者社会心理状况,加强护患沟通。

(5)活动指导执行率低:与康复师一起制定心力衰竭患者活动指导手册,全区护士培训,每日组长协助管床护士评估患者活动情况,协助康复师指导患者活动与康复运动,组长每日质控护士执行及护理记录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心力衰竭护理文书质量评分

采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科护理文书质量评价标准对培训前后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文书进行评分。该护理文书质量评价标准共13个条例,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文书质量越高。

1.3.2 心内科护士对心力衰竭护理管理满意度

培训前后对全区护士进行心力衰竭护理管理满意度调查,指标有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满意评分区间80~100分,基本满意评分区间60~79分,不满意评分区间低于60分。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3 心内科护士对自身的满意度情况

采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对自身的满意度量表对培训前后心内一科护士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心力衰竭护理文书质量评分

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心力衰竭护理文书质量评分,实施后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表1  心力衰竭护理文书质量评分

组(平均值±标准差)

t值

p值

实施前(n=55)

实施后(n=55)

评分

73.6±5.54

92.10±2.08

-24.132

0.000***

* p<0.05 ** p<0.01

2.2心内科护士对心力衰竭护理管理满意度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士对心力衰竭的管理满意度比实施前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护士对心力衰竭护理管理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n(%)]

实施前(n=21)

1

10

10

11(52.38)

实施后n=21)

13

7

1

20(95.24)

χ2

14.215

p

0.007 **

* p<0.05 ** p<0.01

2.3心内科护士对自身的满意度情况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士对自身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3。

表3 护士对自身的满意度

组(平均值±标准差)

t值

p值

实施前(n=21)

实施后(n=21)

满意度

87±3.13

95.24±2.32

-10.355

0.00***

* p<0.05 ** p<0.01

3分析与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临床上多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能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死亡率较高[6]。临床护理在心衰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护理工作对于确保临床疗效意义重大,且随着人们认知、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不断改进护理质量,赢得患者的认可[7]。在常规护理管理中,护理工作内容基本相同,缺乏针对性,容易忽视疾病的一些细节,故护理效果一般[8]。品质圈又称QC活动,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9]。护理文书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记载,它包括体温单、医嘱单、医嘱执行单、手术护理记录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危重护理记录单等。护理文书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了护理质量的高低[10]。本研究结果显示,品质圈活动实施后,心力衰竭护理文书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且护士对心力衰竭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对自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说明通过品质圈活动,能有效提高心力衰竭的护理质量,并提高护士对自身以及专科疾病管理的满意度。其原因在于QC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惯性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使护理人员由被动地遵从医嘱或按指示工作转化为主动地思考,自发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11]。通过本次活动,让护士全员参与心力衰竭护理的工作中,通过调查,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一起分析探讨其原因,从而找到适合本病区护士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措施,从而提升心内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QC活动还是保障质量不断改进的有效方式,将护理心力衰竭患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统计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使护理心力衰竭患者的工作不断完善,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护士不仅通过品质圈活动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科疾病管理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全程参与,见证其自身的成长以及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了职业价值感。

4 总结

通过品质圈活动对护士开展培训工作,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护士对心力衰竭的护理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护士自身对专科疾病管理的满意度,提升职业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孙君怡,薛睿聪,梁玮昊等.慢性心力衰竭的诊疗现状[J].自然杂志,2022,44(02):126-148.

[2]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07):487-491.

[3]黄景莲.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20,33(18):195-197.

[4]林荣瑞编著.品质管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5]尹国华,宫研娟,张淑敏.品管圈工作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05):80-82.

[6]黄珊珊.探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的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01):81-82.

[7]黄夏.慢性心衰患者开展人文关怀护理对其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的改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02):88-90.

[8]王书环.品管圈活动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07):879-880.

[9]戴霏雯,胡友珍.品质圈活动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18-20.

[10]范伟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检查分析与对策[J].广西医学,2008,30(2):294-296.

[11]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2):1103-1104.

作者简介:吴莎(1992-),女,本科,护理师;王超(1985-),女,在读硕士,主管护理师。

通讯作者:张梅香(1989-),女,本科,护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