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能力之于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笔译能力之于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

赵瑞雪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摘要:笔译能力作为一个翻译术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职业色彩。这从笔译与口译进行区分的职业依据以及MTI学科设立的职业翻译教育目标便可知晓。对笔译能力的研究与翻译学界内对翻译能力研究“职业化”的趋势不谋而合。本文将笔译能力分别与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进行对比论述,旨在揭示笔译能力的本质及其对MTI笔译教学的启示,同时对目前翻译能力研究进行思考。

关键词:笔译能力;翻译能力;译者能力; MTI教学

在对本文课题进行展开论述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即历来学者所谓的翻译研究大多是笔译(区分于口译)研究,或至少同时包括口笔译在内,例如“翻译能力”在大部分文献中实则是指“笔译能力”。如果是口译相关研究文献,则会明确运用“口译”这一翻译术语,而非“翻译”。这种术语指向性不够明确的情况,与口译研究起步较笔译研究晚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译入词汇准确性密切相关,但这并非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因此不予赘述。接下来的论述中经常会提到翻译能力,而严格意义来说笔译能力与口译能力都属于翻译能力,因此,以上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正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笔译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区分研究是探讨译者/译员职业能力和翻译教学目标的必然。

、口笔译划分

口译和笔译的共通之处在于:二者都以双语加工和跨语言转换为基本特征;二者的操作过程都需要理解源语,经过对信息和意义的分析综合和重新组织,用目标语表达出来;二者都要求译者/译员具备较高的双语水平及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之所以区分口笔译,是因为二者作为翻译活动的过程及产品都有本质区别,而这种区别也导致了笔译与口译作为职业和学科专业的严格划分。

、笔译能力之于翻译能力

译者职业能力首先是翻译能力,其定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不断被赋予新义。学术界基于不同理论范式从不同视角对翻译能力这一关键概念进行了持久的探索,主要形成了语言观、应用观、多元观和极简观。而这些研究中以西班牙巴塞罗那 PACTE(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基于多元(要素)观这一视角的所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最具有影响力。

翻译能力的多元观是一个开放模式,受跨学科研究影响,其内部要素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种不断增加翻译能力要素的做法乍一看十分稳妥,但却让翻译能力这个关键性概念承载了过多的内涵,势必导致概念边际混乱,并不利于围绕该概念展开研究。因此,有学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法:与其拓宽传统概念中翻译能力的范畴,不如使用其“译者能力”这样的概念,进而有“译者职业能力”。

三、笔译能力之于译者能力

译者能力不同于翻译能力,这从 Kiraly一开始对“译者能力”概念的阐述便可知晓。Kiraly指出, 翻译能力只是注重创造同原文等值的译文,而译者能力则强调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权衡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对翻译规范的认识与运用能力。翻译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不再是Kiraly原话中的概念,但Kiraly对于两者关注的侧重点理解无误,也就是说翻译能力注重的是产品,而译者能力注重的是过程。

除此之外,刘晓峰、马会娟从社会翻译学出发将译者能力定义为:译者作为一个完全意义的社会的人在翻译领域所表现出的与翻译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所有能力因素的综合。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翻译能力实则属于译者能力的下位结构。在借鉴了德国美茵兹大学的吉拉里对译者能力的理解后,李超将译者能力定义为:不仅仅是正确理解字句和转换字句的能力,而是能够达到成功的交际,让客户满意为目的,在相关特定专家群体中获得肯定,并视不同语境和情境,完成各种翻译任务的能力。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译者能力实质上就是译者从事翻译这个职业所需的能力总和,换言之,即翻译职业能力。因此,译者能力实际包括了本文所论述的笔译能力与口译能力,属于笔译能力的上位范畴。

四、关于翻译能力研究的思考

翻译能力的研究引出了对于译者、译物的全方位探讨,在研究过程中由于视角的多样性和理论的相对独立性导致该翻译术语长期以来无法形成边界清晰的定义。这种现象跟翻译本质的定义至今无法在译界内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类似。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项典型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翻译理论发展与翻译实践特别是翻译教学进度的不匹配给翻译教学带来的困难不言而喻。但对于翻译能力研究在近些年发展迅速的程度,也可以看出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该研究的重要性,而这重要性中必然包括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从翻译能力相关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急于给翻译能力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事实证明每个人或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大多只是自认为具有统一效力的片面理解。译者能力的提出看似解决了翻译能力概念无限扩展的困境,比如有学者反复强调翻译能力的文本性以突出译者能力在概念上的优越,但事实明明是翻译能力的要素定义早就已经超越了对文本,甚至超越了对语言能力的描述。当我们反复强调翻译能力并不能涵盖从事翻译所需要的所有能力时,其实就是对翻译能力探究的多元要素观进行了否认。

所以译者能力看似一个包含了翻译能力的更为全面的概念,实则是对现有翻译能力的概念做了减法之后的假性扩张,从而一定程度上转移了针对“翻译能力”这一术语的研究热点。而翻译能力的本质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翻译能力到底是该被定义为排除所有非区别性要素后的“识选能力”,还是该继续多元要素观的研究思路,仍旧是值得辩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对翻译能力的界定与对翻译本质的定义一样,虽然过程异常艰巨,但仍旧是建立系统翻译理论中不可避免的重大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傅敬民. 翻译能力研究: 回顾与展望[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5(4): 80-86.

[2]封一函、方之. 自由译者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J]. 上海翻译, 2022(2): 39-45.

[3]仝亚辉. 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5): 88-93.

[4]胡珍铭、王湘玲. 翻译能力本质的元认知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3): 91-97.

[5]李超. 翻译本科专业建设中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6): 223-227.

[6]刘晓峰、马会娟. 社会翻译学视域下的译者能力及其结构探微[J]. 外语教学, 2020(4): 92-96.

[7]穆雷. 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探索[J]. 中国翻译, 2018(6): 9-11.

[8]乔洁. 基于译者能力的翻译专业汉英笔译评分模式新探[J]. 上海翻译, 2016(5): 67-72.

[9]谭业升. 翻译能力的认知观:以识解为中心[J]. 中国翻译, 2016(5): 15-22.

[10]王斌华. 基于口译认识论的口译理论建构——多视角、多层面、多路径的口译研究整体框架[J]. 中国翻译, 2019(1): 19-29.

[11]郑亚亚、柴明颎.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建设: 需求、供给与借鉴——柴明颎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 2022(3): 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