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段超

新疆煤田地质局综合地质勘查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邮编83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土地利用效率亟待提升。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实践。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精确、可视化的空间信息处理工具,其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日益扩大,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土地整治;工程

前言:地理信息技术对于社会整体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涵盖的方面十分广泛,涉及到数据端、理论端乃至技术端,对于当下全域土地所面对的问题可以起到极好的督促作用,通过相关技术领域的督促我们可以看到土地问题的来源以及污染程度,继而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来进行生态修复。

1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基础

1.1提升整治修复方案的可行性

在当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中需要加强规划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方案和修复策略。在这一环节,必须充分应用地理测绘信息技术,保证掌握的相关信息全面、可靠。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村庄纳入规划优化提升体系,保证村庄整体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的契合性和衔接性[1]

1.2确保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修复工作的整体性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在确定整治方案时需要面向全体土地应用现状,对农用地进行科学整理,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并重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在开展具体的整治工作之前,要利用地理测绘信息技术对参与试点的区域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项目实施以及验收评价等工作,保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1.3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奠定基础

为提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中的融资水平,可以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将社会资本引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作业。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时,需要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对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利用GIS技术构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库,对全域土地整治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进行分析,从而为社会资本的参与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2]

  1. 土地整治项目的常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2.1GPS-RTK测绘技术

GPS-RTK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依据基准站与流动站误差相一致的原理,通过在GPS接收机之间增加无线电通讯系统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以提高测量精度的一项测绘技术。工作时,现将基准站设置于已知坐标上,然后基准站通过电台将观测信息与测站坐标数据传输给流动站,流动站则在系统中实时差分处理基准站发送来的载波观测信号和流动站采集的载波观测信号,解算出站间基准向量,再通过投影参数变换获得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数据金口。

2.2无人机摄影测绘技术

无人机摄影测绘技术基于遥感传感器技术、遥控程控技术等遥感技术与GPS差分定位技术,以配置有高分辨率摄像设备与传感器的无人机为飞行平台,自动快速地捕获目标区域航空影像,再利用专业数据处理软件提取这些航空影像中的坐标、高层、拍摄角度、飞行角度等信息、拼接航空影像,实现输出生成全要素的数字产品地图的目的。无人机摄像系统主要由无人机平台、任务载荷子系统、地面控制子系统、数据链路子系统、影响数据处理和测绘成果制作子系统等模块构成,具有机动性高、作业方式灵活、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在土地整治领域的前期准备阶段与竣工验收阶段等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也有无人机稳定性差、摄像幅宽较小、整体数据量大、数据处理复杂等缺点。

2.3 GIS技术

GIS技术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以地理模型分析方法为手段,对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等实体地理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储存、管理、编辑、分析、显示和描述,并产生高层次地理信息,以解决复杂的规划与管理问题的系统冲。其空间分析、空间插值等功能强大,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技术服务阶段快速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全过程跟踪监管的建设土地整治基础数据库、居民点规划与整治的科学决策阶段的测算整治理论潜力及潜力分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1.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1. 土地信息采集与监测

土地信息的采集与监测是土地管理和规划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应用领域。在此过程中,使用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土地信息获取方法,而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则可用于土地监测和变化分析。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即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手段。它以其观测范围广、速度快、精度高和不破坏地面环境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调查与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卫星遥感数据具有广覆盖、高分辨率和多时相观测等特点,可以提供大范围、定量和连续变化的土地数据。具体来说,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使用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传感器,获取土地影像数据。

3.2土地管理与智能决策支持

土地管理与智能决策支持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土地管理和决策中应用智能化的软件和模型,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精确的决策支持。在此过程中,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库是关键一环,它可以用于土地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同时,开发相关软件和模型也是实现智能决策支持的重要手段。土地管理数据库是指将土地各种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所有权、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变更等。通过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库,可以实现土地信息的集中采集、统一管理和持续更新,提高土地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此外,土地管理数据库还可以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决策能力。比如,在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通过土地管理数据库可以对土地的状况、变化和规划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3土地规划与空间分析

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考虑土地资源的特性和需求,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规划政策,这是土地规划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政府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创新传统的土地规划方式。在此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的测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估和分析,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于科学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等方法,可以评估土地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规划的空间分析,综合考虑土地的空间布局和资源利用的效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空间发展策略。

结语:总结来说,随着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其具体应用要求,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流程中的特定需求,提高地理测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对于外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保证操作技术的规范性和标准性,提高外部数据采集质量。对内部数据进行整合处理时,也要根据有关的数据软处理软件的要求,输入并处理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杜俊燕,张克露.全域土地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南方农机,2022,53(19):108-110.

[2]贺子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三亚市青法村村庄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

[3]章菲.全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领域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实践分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0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