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2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郝爽

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高等教育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环节。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做好思想引领、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本文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并就塑造发展新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跨越,从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必须承担新的使命。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深深扎根。并自觉用其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强大的感召力与内驱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人心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公民个人梦想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形成政治上的强大认同和向心力、凝聚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推进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等趋势日益明显,这深刻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科技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和平台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具有变革性和创新性的生产力要素或形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勇于勇于实践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保障,对学生的创新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培养能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培养造就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的急需人才,促进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的质态,创新起主导作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着眼未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培养造就一支有情怀、敢担当、高素质、肯拼搏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挑战与机遇
(一)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同学们接触到的资讯也更加多样化。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面临的挑战更大。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结构分层期的过程中。社会处于超负荷高压环境,网民纷纷戏称“卷不动”来应对当下环境,以“躺平”“摆烂”“佛系”等网络热词为表象特征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网络交流的虚拟化、信息传播的无序化,加速了“亚文化”的传播与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砥砺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动摇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及崇高理想信念。
(二)教育内容和方式滞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产内涵丰富、形式新颖、解释力强的内容方面相对乏力,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内容的“失真”“失序”“失调”阻碍了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政治思想教育的传统方式,往往注重,注重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虽然各高校也在持续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融合发展。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依旧有待深化。
(三)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实现高效推进,与教师队伍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背景较为复杂,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大量加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融入新质生产力理论,更新教育内容体系。要理清新质生产力理论和时代价值的核心内涵。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创新、变革和先进性,是一支重要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在思政教育中,要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包括其理论内涵、实践应用以及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这样,教育者可以在思政课程中融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学生提供清晰、准确的理论指导。


(二)加强跨学科知识融合,拓宽学生视野。 高校可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同时,引入交叉学科课程:鼓励教师开设交叉学科课程,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知识交叉的体系。
(三)确定教育生态内容,有序推进思政教育生态创新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结构是多层次复杂化的,在具体实践建设过程中,依照新时代特点和高校实际情况有序进行。首先,要对现有学校思政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审视,改变传统落后管理方式,积极调整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生态。其次,要对当前课程标准、课程执行等环节进行统筹规划,使其与新的教育生态相对应,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最后,把思政教育生态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将其融入到学生发展过程中,推动思政教育生态改革进行。三结合高校实际,深入探索思政教育生态建设路径。由于不同高校在相关资源、生源质量、学风校风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思政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状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思政生态建设方式。在教学生态学理念下,对本校思政教学课堂质量、学生行为习惯塑造、校园精神建设等进行具体陈述,统筹教育生态改革和创新,结合自身发展形势,推动本校管理理念的更新和制度优化,不断开辟思政教育生态发展新局面。
   (四)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思政育人模式,促进思政教育与实践结合。这一模式旨在将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紧密结合,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做到政治思考与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明确产学研一体化思政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这一模式强调以育人为中心,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高素质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大学要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享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大学也要加强和企业、行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2]周远.精准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与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0(08):100-105.

[3]李莎,管仪庆,郭璇,海英,张凌凯.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20):96-99.

[4] 陈华栋. 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