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与林业造林技术及保护措施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2

生态建设与林业造林技术及保护措施探究

徐楠楠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国有林场事务服务中心  内蒙古兴安盟  137400

摘要:在现代生态建设宏观导向下,林业造林技术面临潜在考验与挑战,理应围绕新形势和新要求,持续完善造林技术方法,提高种苗质量,严把造林第一关。本文介绍林业造林现状问题,分析了生态建设环境下林业造林技术要点,并从完善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机制等维度,提出林业资源保护措施。

关键词:生态建设;林业资源;造林技术;保护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开辟进入新时期,造林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化的苗木需求量连年攀增。当前,林业部门应宏观审视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导向,强化对多样化造林技术的应用创新,同步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合理保护。

1林业造林现状问题

林木资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在维持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长期以来,国家在林业造林领域制定并实施了诸多宏观政策策略,为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林业造林技术的创新完善注入了原生动力,构建形成了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林木资源保护机制。在各级林业部门的大力探索下,林业造林技术水平明显提升,革新了林业造林事业发展局面,形成了先进化的科学造林技术措施,推动着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的持续好转。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木资源需求量持续提升,无计划地采伐导致林区面积缩小,威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迫切需要改进造林技术方法,形成更加切实有效的保护机制[1]

2生态建设环境下林业造林技术要点分析

2.1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是林业造林的首要环节,应根据区位条件和地形条件等,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清理方式,比如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团块状清理等,上述不同的清理方法在适用条件与作业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全面清理主要针对林地区域范围内的杂物等,采用机械化作业方式开展作业,具有高效、快速、彻底等优势,适用于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的林区;带状清理则重点清理种植行两侧的植被,构造良好种植条件,降低水土流失等风险,适用于局部造林;团块状清理则对目标区域进行差异化清理,可通过药物处理或人工割除等方式实现,具有较强经济性。

2.2科学整地

为保证林业苗木良好长势,应对种植地块进行科学整地。针对林区面积较大或地势相对开阔的种植范围,可采用深耕等方式进行全面整地,改善造林区域的土壤结构,提高造林成效。对于带状区域或块状区域,则可进行局部整地,对相对贫瘠的土壤施加底肥。制定详细可行的整地作业方案,明确每个环节与步骤的整地作业要求,提高种植区地块平整度,构造良好通风排水条件,为后期林业苗木正常生长创造基础条件。在整体初步完成后,应对照林业造林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检验检查,在满足条件后,方可进行后续造林作业[2]

2.3造林技术方法的应用

播种造林技术是现代林业造林中的常用方法,可根据造林环境与实际条件,采用点播、穴播、撒播和条播等多种方式进行,整体实施过程相对简便,适用于大规模、大面积林业造林条件。以撒播方式为例,由于部分树种粒径较小,该方法可将树种充分覆盖到土壤之中,避免风力扰动影响,有助于提高林木成活率。根据树种生存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灵活采用最优播种方式。此外,分植造林同样是常用造林方法,其可通过林木根系的转移保留原有树木优势,尤其适用于柳树、松树等生命力较强的树种。科学搭配树种结构,提高林区土壤地力,积极营造混交林。

2.4合理布局树种

生态建设导向下的林业造林工作应注重苗木成活率,通过优化树种结构布局,采用科学种植方式等,保障造林效益。摒弃传统陈旧的林业造林观念,根据苗木特点,积极引进更加先进的造林技术方法,切实有效进行苗木管理。采用分阶段造林管理模式,针对未出苗的林地,应做好重点观察,做好造林工作记录,并及时为苗木补充所需水分和养分,促进树种发芽生根。有针对性地优化树种结构,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实施多元化造林,促进林业多样化发展。及时去除残次林,增强林木生长阶段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林区土地资源利用率,巩固造林绿化成果[3]

2.5科学抚育管理

科学化的抚育管理举措关系到苗木成活率的高低,与林业造林阶段性效益密切相关。为延缓水分蒸发,保持苗木土层土质温湿度,可采用塑料薄膜、杂草和枯枝等,对穴面进行覆盖,使土壤形成良好墒情。在水肥管理中,应根据树种特点和土壤蓄水保水能力等,结合季节性降雨强度差异,及时调整灌溉量和灌溉频次,满足苗木生长中的水分需求。对苗木进行灌溉的同时,还应选择营养条件相对均衡的复合肥或腐熟农家肥等,及时科学施肥,加快苗木根系生长。定期松土除草和扩穴处理,避免灌木和杂草影响苗木生长,提高林业技术应用价值。

3林业资源保护措施探讨

3.1完善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机制

根据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导向,制定详细完善的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机制,优化整合林业资源保护要素,杜绝随意砍伐,保持林业生态效益,维持林区生态平衡。对随意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以法律条例为依据,实施严厉打击。加大苗木树种抚育力度,根据不同林区苗木生长需求,择时优化实施锄草、割冠、修型和补植,确保林木健壮生长,保持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状态。做好对林木叶片和枝条生长状态的监测,及时调整优化水肥管理方案

[4]

3.2加强病虫害防治及防火管理

林业资源保护中时常面临严峻的病虫害威胁与火灾隐患,需予以重视。采用无公害的化学药剂,定期消杀潜藏于林业苗木土壤、叶面和枝条上潜藏的害虫,降低药剂使用可能对林区生态造成的污染影响。优化提升苗木自身抗病害能力,优化林木生长质量。加大林区防火管理力度,严禁火源进入林区或在林区内生火,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消除火灾安全隐患。严格落实林区防火安全责任制,提高林区防火技能,做到应急情况快速响应。

3.3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宣传

强化林业资源保护意识,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宣传林业资源的时代价值,引导公众群体主动投入到林业资源保护实践中来,为维持当地林业资源安全平衡贡献力量。创新宣传载体,充分灵活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增进公众群体对林业资源保护的价值认同,推动单一化的林业资源保护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整合社会群体合力。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研究,将现代科学技术要素融入林业资源保护全过程,打造高标准林业造林绿化工程[5]

4结语

总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林业造林技术应强化自身载体作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多样化的造林技术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对此,应创新管理模式,将育苗培育作为林业造林中的重中之重,以标准化与科学化的方式强化造林技术管理,同时积极引进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新树种,优化做好繁殖、驯化与养护,促进生态林业建设树种的品种多样化、质量优良化和育苗良种化,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华.生态林业建设视域下提高洮河自然保护区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J].南方农业,2023,17(14):127-129.

[2]张肇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树种的选择与造林质量控制[J].林业科技情报(下旬刊),2021,51(02):57-59.

[3]吴春红,赵帅鹏,刘全全等.黄河三角洲地区工程造林模式——以东营市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84-87.

[4]白向群.做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J].内蒙古林业,2023,(09):4-5.

[5]杨宗光,吴艳辉.衡水市创新造林绿化机制林业生态建设实现转型升级[J].河北林业,2022(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