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越沧桑 同心共圆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3

“一路”越沧桑 同心共圆梦

蒋利佳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江津区  402260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与现实,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通过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我们经历的一条天路,共筑民族吉祥、一列慢车,共奔全面小康、一条高铁,朝向诗和远方、一条丝路,连接共同梦想,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

关键词:民族团结、路、中国梦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从路的角度回顾中国共产党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效,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基立根,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一、手足相亲,家和万事兴

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里的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后又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多元混合为一家,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权利。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对中国人民许下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二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令世界瞩目,而中国在消除贫困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让世界刮目相看。这都与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一致,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维护团结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但是“美好生活”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靠的是什么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给出了答案: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发生这些巨变的背后,其实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的政策措施之密集、扶持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扶贫人员用心用情,民族地区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祖国的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勤劳奋斗,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足美好”。

二、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鲁迅先生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破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一条天路,共筑民族吉祥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著名歌手韩红唱的天路就是我国的一条铁路线,青藏铁路,它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

观西藏之变,从路开始。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出长安,至鄯城(今西宁),穿过茫茫藏北草原,历时近3年,终抵逻些(今拉萨);700多年前,西藏宗教界领袖萨迦班智达从拉萨北上,经那曲,越过青藏高原,经3年赶到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蒙古皇子阔端,促使西藏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直至70年前,从拉萨到青海西宁或四川雅安,依然全靠人背畜驮,往返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西藏始末纪要》中这样形容旧西藏的路。从文字中可以看出那时候的茶马古道险绝异常,由于没有现代公路,即使艰险万分,人们也冒险靠着肩挑背扛,力争打通西藏与内地物资传送的通道。

为了改变此种情况,60多年前,十几万名各族各路中华儿女,用铁锤、钢钎战天斗地,用鲜血和生命勇闯“禁区”,用聪明和智慧绝壁凿路,终于修通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从修路开始,文化交融交流交汇的故事也在持续上演。从修路开始,筑路部队严格执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不随便吃百姓的粮食,哪怕饿晕也不违反规定。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战士们努力学习藏文,促进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多年来,在川藏公路上,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所属单位不仅坚守岗位,还与川藏沿线乡镇、村社、学校、医院签订共建协议,帮扶贫困家庭,手拉手共同富裕。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新时代,铸牢民族团结共同体的动人故事仍然在续写。

公路等交通“天路”不断建成,一条条“电力天路”“5G通信天路”也在悄然建起。今日的西藏,条条“天路”通高原,公路、铁路和航线,如同彩色的哈达,飘扬在青藏高原,把西藏和祖国大家庭紧紧连在一起。有路就有方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意识引领下,西藏各族人民消除了困扰高原数千年的绝对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一列慢车,共奔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究竟怎么做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堪称学习榜样的美丽女孩的故事。

而穿梭于大山里,有这样的一趟特别的列车,5633/34次列车被沿线老百姓称为“慢火车”,途径26个车站,行程353公里,从1970年开行至今已有52年。在高铁迅猛发展的时代,“慢火车”的开行似乎有点“落伍”。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慢火车”却是当地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坐着它,去赶集、求医、上学、探亲、外出务工。慢悠悠、站站停的“慢火车”,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和大城市高速飞驰的列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着新时代的“速度”和“温度”。

而在这列火车上,有一位最美铁路人,她叫阿西阿呷,1997年11月,22岁的阿呷就登上了“慢火车”,开始了她的客运生涯。作为当时沿线彝族老乡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车上乘客常常满员,过道经常被背篓占据,鸡鸭粪臭味充满车厢,寒风四溢各个角落,娇小的阿呷不怕脏苦累,坚持自己儿时的梦想,不到一年,23岁的阿呷成长为车队最年轻的列车长。

为了更好地融入和服务车上95%的彝族老乡,她边工作边学习,很快把彝语说得滚瓜烂熟。阿呷发挥自己会说彝语的特长,主动担当起民族团结宣讲员的角色,教班组同事学习彝语,了解民族风俗禁忌,调解各类纠纷、解答各种疑惑。遇到赶集时间,每到一站,阿呷都会下车到行李车门口,帮助老乡往车上搬运到集市售卖的蔬菜水果、特产土货。他利用巡车时间向车厢汉族旅客推销土特产,还把信息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让“山货”走出大山,是老乡心中大凉山特产山货的“代言人”。她还带领职工在列车上开展民族团结宣传,传递党的好声音,宣传党的好政策。在她值乘的列车上,常常一片欢歌笑语,一副和谐的大家庭景象。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5633/34次“慢火车”开行做出的重要贡献。

从阿呷身上我们感受到:阿呷对“慢火车”充满感情,更对沿线老乡有着亲人般的情怀,才能情到深处事不难、团结之花处处开。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可以向阿呷学习,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维护者、促进者。

(三)一条高铁,朝向诗和远方

有没有这样一条路,披山通道,越水搭桥,破除千年行路之难,把沿线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紧紧连在一起?

有没有这样一条路,一头连着巍巍高山,一头连着美丽大海,山不再高,海不再远,山与海双向奔赴,包容开放,共同打开新发展格局?

有没有这样一条路,将穷山恶水变为“诗和远方”,将地无三尺平的山村变成人们竞相打卡的网红地?有!这条路就是贵南高铁!贵州历史上最穷的“三山”地区之一。历史上为躲避战乱,老百姓不断迁往深山;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在党的带领下“七迁”出深山,走向新生活。今昔对比,感慨万千。“以前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少数民族同胞从未想过会有这样一天,群山与大海只有咫尺之遥。”随着贵南高铁开通,距离高铁站不到半小时车程的瑶山古寨,打开山门拥抱外面的美丽世界,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与其他民族同胞共享祖国繁荣。

(四)一条丝路,连接共同梦想

如果说我们超越自己所属民族到了中华民族,那么我们再以这种胸怀看待整个世界的话,那么全世界就是一个共同体,所以从我们的民族意识里边可以生出一种更加开放的世界观,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持续释放。共建“一带一路”实实在在造福共建国家人民,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为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因为1840年之后我们苦难的经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经历,我们更希望能够重归曾经的辉煌。我们会想象青春萌动的秦、生气勃勃的汉、雍容大度的唐、文雅精神的宋,今天的我们才能更懂得苦难的含义,也更懂得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因此,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历史到了今天,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复兴的目标,我们更有信心也更有能力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来看,我们再来看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简单的聚在一起、拼在一起,而是我们本身就相存相依相融,它本身就是一个主体。那么我们再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实体,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什么叫实践主体?也就是中国梦这件事情要我们亲自去实现。

马克思曾有一句名言,要自觉地参加眼前正在发生着的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也曾经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里边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能够为一个伟大的事业而献身,我们的业务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在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不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实体,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文鼎;杨旭珍.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甘肃理论学刊.2023-11-20.

[2]郭家翔.“世界屋脊”筑天路 “两路”精神放光芒[J].党史文汇.2022-05-12.

[3]张志远.滇南“民族直过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与启示[N].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7-18.

[4]王伟;张旺;卜小涵.中华文明主体性的演进动力及价值归属[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10-15.

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专项活动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蒋利佳(1989-),女,重庆梁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