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分析

蒋超君

镇江市长江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江苏 镇江 212000

摘要:水利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农业生产之间有密切联系。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 混凝土是重要原材料, 其质量的 高低决定工程项目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中,混凝土经常会出现裂缝问题,这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要高度重视混凝土裂缝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本文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当中混凝土裂缝展开分析和探究,以实现施工质量提升。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温度;材料

前言:

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混凝土作为水利工程中的主要建筑材料,其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混凝土裂缝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一种质量问题,不仅会降低工程整体质量,而且还会增加施工成本。因此,就需要积极探寻水利工程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缝技术,预防或降低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发生,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1、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因素

1.1混凝土浇筑温度和浇筑速度不符合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混凝土浇筑温度和浇筑速度不符合要求,将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根据混凝土浇筑温度与浇筑速度的关系可知,如果混凝土浇筑温度大于设计要求,将会导致裂缝产生,如果混凝土浇筑温度小于设计要求,则会导致裂缝产生。对于混凝土来说,温度是混凝土施工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另外混凝土施工完毕之后, 如果没有给予混凝 土良好的保养,以及伴随外部温湿度不断转变,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相继 产生。因此,对于混凝土质量的管控一定要着重关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实现对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把控。同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避免由于不均匀沉降而引起裂缝。此外,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果采用分层分块方式进行施工时,应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合理的施工方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层间间隔时间。总之,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为避免出现裂缝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施工顺序。同时,还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的分层分块浇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1.2混凝土材料配合比不合理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是最为常见的材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没有按照混凝土技术规范进行设计,没有按标准进行原材料质量检查,导致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材料的质量不好,造成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当中如果存在着较大的泥沙量,会导致混凝土收缩程度不断提升,这样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概率相对更高,还有骨料如果其颗粒直径相对不高,以及投入石灰和用水量相对较多,就会导致混凝土收缩不断增加。如果没有有效地选择混凝土的外加剂,以及混合材料,那么混凝土的收缩程度进一步提升,这样混凝土会由于大范围的收缩而引发不良的裂缝产生。比如,水泥强度等级不符合规范要求,导致水泥在水化热作用下,导致温度变化过大;砂石级配不符合标准要求,造成骨料在水化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水灰比设计不合理,造成混凝土体积变化过大。比如,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廉价水泥等;砂率设计不合理。比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砂率选择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用量不足或超量使用。比如,水泥用量不足或超量使用会使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水灰比过小或过大都会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收缩裂缝。另外,外加剂选择不当也会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2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对策

2.1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质量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预防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发生,需要施工人员严格把控混凝土施工原材料质量。水利工程混凝土的质量受原材料的选择和预处理过程的影响较大。应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骨料和矿粉等原材料,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在混凝土制备之前,对原材料进行预处理,包括粒度分析、湿度调整等,以确保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想防治混凝土裂缝,就必须要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控制,应该确保水泥的质量、砂和石的质量、外加剂的质量以及原材料配比等都符合标准要求。选好混凝土施工材料后,还需遵循“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最大骨料堆积密度、适当水灰比”的原则合理设计各类材料的配合比,才能确保混凝土整体质量达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要求。

在进行混凝土设计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和选择;在选择水泥时,要充分考虑到水泥质量和用量,在选择骨料时,要充分考虑到骨料质量和用量,在选择外加剂时,要充分考虑到外加剂质量和用量。合理配置混凝土级配,要按照工程具体的设计要求来确定混凝土级配,根据施工条件对混凝土级配进行合理调整,以确保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拌合过程中水泥与水充分融合。水泥是其主要的混合要素,矿渣硅酸盐水泥通常收缩程度相对更高,为了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强度,通常会应用 硅酸盐水泥替代矿渣硅酸盐,这样可以让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可能性有效降低。在拌合混凝土时,应该严格控制其用量,同时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避免出现离析现象。此外,还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以避免温度应力产生裂缝。为了避免因为温差过大而引起的裂缝问题,还应该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防冻剂、抗裂剂等。

2.2加强混凝土浇筑技术管理

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中,温度和湿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要充分考虑到温度湿度变化对混凝土结构产生的影响,保证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如果混凝土出现了裂缝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到混凝土的使用功能,进而降低工程的质量。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要做好测量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方面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内部温度是和外部温度成正比的,所以可以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外加剂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第二,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要把外加剂进行搅拌均匀。第三,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其内部热量散发出去。

在混凝土凝固和浇筑过程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产生裂缝,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温度对混凝土结构产生的影响。施工人员可选用水化热反应较小的水泥,以降低混凝土遇水化热现象的发生,从而控制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进而预防内外温差过大引发的裂缝发生。还可根据混凝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浇注工艺,如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可采用分层分段的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以加快混凝土热量的散发,避免内部热量过高导致体积发生膨胀,从而引发温度应力裂缝。同时,施工人员还需合理安排混凝土浇筑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7—10 点以及下午3—6 点进行混凝土浇筑,这些时间段属于全天温度较低的时间段,能减少外界温度对混凝土质量的产生影响,混凝土浇筑尽可能在5h 内完成,以免产生冷缝。浇筑前,需在浇筑材料中加入适量的冰水或冰进行拌和,并对骨料进行预冷,以使混凝土入仓温度降低。最后,施工人员需尽可能采用薄层浇筑方式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以促进其散热面增加,从而使混凝土散热加速,若是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且浇筑前已对浇筑材料进行了预冷处理,则采用厚块浇筑方式浇筑,以免气温过高而导致热量倒流,增加混凝土发热量。另外,还可在混凝土内预埋水管,若温度过高,可通水冷却,降低其发热量。

2.3重视混凝土养护工作

在混凝土浇筑后,应该将模板表面的水及时清除,并且将模板表面的浮灰和杂物清理干净。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该对模板进行加固处理,从而使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此外,还应该对混凝土养护时间进行合理控制,确保混凝土在其使用寿命期内不会发生沉降、开裂等情况。一般来说,在混凝土养护期间要确保混凝土的湿度处于适宜范围之内。如果需要进行二次补水的话,一定要保证混凝土的湿度能够满足要求。最后还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养护处理,确保其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对混凝土进行科学拌和,以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和粘聚性。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一般都会选择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由于冬季天气比较寒冷,且温度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养护工作。例如:对混凝土进行洒水养护、在混凝土表面覆盖草袋等措施都可以达到良好的养护效果。为了确保混凝土在后期能够正常使用,还应该定期检查混凝土的质量状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3、结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水利工程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越发深远,其中的混凝土材料对于提高水利工程完工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了解混凝土裂缝产生因素,并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控制好浇筑温度、混凝土的设计和选择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水利工程有效进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应龙.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裂缝控制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2(17):88-89+92.

[2]强焯.公路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与解决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3(0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