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吕纪花鸟画中的笔法——以《狮头鹅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浅谈吕纪花鸟画中的笔法——以《狮头鹅图》为例

陈子豪

中国美术学院,邮编:310000

摘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明代的宫廷院体花鸟画是自南北两宋以来的又一个高峰,吕纪是明代极具有代表性的宫廷花鸟画家,他的花鸟画得益于其对边文进的工笔以及林良粗犷用笔的学习。从直观上来说,吕纪花鸟画融入了纵逸且具备写意性的用笔,即所谓的兼工带写本文通过对吕纪《狮头鹅图》的分析,探讨吕纪花鸟画作中工写结合的笔法精髓

关键词吕纪 ,狮头鹅图 ,笔法 ,兼工带写

一、吕纪生平与时代背景

体绘画,最早起始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到了宋代时期院体画达到了高峰,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院体画衰落,到明代朱元璋夺取政权,因其隆唐宋的思想院体画重新开始复兴。自宫廷画院在皇家的政府机构中出现起,院体画便开始形成一种大体上风格,画法比较固定的模式。画风成熟的样式在后来各个不同朝代的统治阶层审美的直接影响、指导下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完善,也渐次形成了在不同的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有相对独立的表现方式和风格面貌

吕纪,明代中期著名花鸟画家,名纪,字廷振。号乐愚,又作乐渔,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在明朝的明孝宗时应诏入宫。先后被授予锦衣卫百户、副千户、指挥、指挥同知之职。吕纪出生于浙江明州的鄞县,约生于明英宗朝时期,他主要活动于明宪宗和明孝宗朝时期。当时的明州(今宁波市)是明朝洪武年间唯一合法的对外通商口岸,而吕纪所在的浙江省鄞州区,是宁波最为繁华的经济中心,人口密集,商业发达。经济基础的稳固使得文化有了繁荣发展的前提。那时候明朝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民众物质富足、文化生活也较为丰富。且明朝在商业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均有较大的发展。这种氛围为吕纪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狮头鹅图中构图与笔法特点

《狮头鹅图》是吕纪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为大尺幅的立轴作品,画幅高接近两米,左右宽一米。画面中的物象主要由狮头鹅、湖石和虬曲的梅树三个大部分组成。三个大的画面元素在画中各居一隅,相互之间开合之势明显。整体构图的,呈现右上——左下的大布局。这种画面的置陈布势之法,与北宋院体画家崔白的《双喜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吕纪会根据不同物象之间选择不同的笔法来表达物象,在这幅《狮头鹅图》中,作为画面中主体的狮头鹅,是画中描绘刻画最为工细的物象,其次是梅花、梅树、树干、湖石。这三种截然不同的元素、物象,势必不可能运用同一种笔法或者敷色技法来表现。在画中,狮头鹅的描绘非常精致入微,吕纪在这鹅的身上花费了大量精力。狮头鹅是世界上的一种大型鹅之一。它的颔下肉垂较大,嘴短而宽,颈长短适中,由于该鹅的肉瘤可随年龄而增大,状如狮头,故称狮头鹅。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到的一种禽鸟,因为它头型巨大且脖子较细,特征明显。而同时身形硕大。不论是形状、动态还是寓意上,都不及一些华丽、优雅的鸟类,诸如锦鸡、孔雀等长于画面的表现和搭配,简言之狮头鹅作为描绘对象,较难画出其形体、形态效果,且不易表现出美感。在《狮头鹅画图》的具体创作中,吕纪将狮头鹅细长的脖子,有意识地呈现S型弯折,而鹅头很大,使得脖子显得十分有力度。这样处理的结果,就是画中狮头鹅的头部比较大,脖子很细,身体又是比较大的体块,三者连起来形成一种的节奏变化。且不仅仅是狮头鹅的脖子呈现S型弯曲,头部与脖子以及鹅的身体形态曲线三者的联结也呈现出一种S型的律动这样更显得画中的狮头鹅的体态有一种力量感与身体弧度的体态美。大鹅作为一种禽鸟,本身有比较精致的羽毛、眼睛、鹅喙等需要精细描写、敷色,画中狮头鹅用笔工整细致,但从鹅的身体形态、到羽毛的勾勒、排列都有生动的用笔变化,工而不板,细而不碎,更为活泛和生动。

梅树的花、枝、干三者,虽是一体,却又是不尽相同的表现手法:首先梅花是用非常精致的工笔勾描但线条也具有略微的粗细变化,再以白粉敷色,是一种完备且充分的工笔表现。梅树枝干现实中大多都是苍老遒劲的,因此细枝用坚挺有力的铁线用笔挥写而出,沉稳挺拔,劲道有力,已经是一种兼工带写的手法了。然后是树干的画法,用粗笔中锋、侧锋随意转换,且同时枯笔、湿笔并用,总体效果显得淋漓尽致苍茫润泽,树干用墨将边收起,张弛有度,而不至于全然放肆,利用墨色的深浅变化,与排布的疏密来表现梅树的结构长势,可见吕纪并不是程式化的进行皴擦,而是对自然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来表现其物象,细品之下精彩至极。

再看下方湖石的画法,画中湖石的画法多以没骨法绘出,大笔运墨,点皴自然而然,墨色与水溶合巧妙,浓笔勾写轮廓和窟窿,淡墨扫出石上坑洼。石头本身属于自然界中瘦、透、露的太湖石,特征明显,不同于吕纪常在画中以大斧劈皴师法南宋马远、夏圭的石头,而是尽用淡墨湿笔侧锋而成,清透润泽,用浓墨略加提勾石头轮廓,显得精神、有力,别有一番风致。而石后竹叶用笔加强了提按顿挫的变化区分开了月季叶子,月季花本身比较光滑柔嫩,因此用笔则是比较润滑的勾勒与敷色。

《狮头鹅图》全画中不同物象,每物一奇,尽显精妙之思,从工到写,工致之处不刻板,挥写之处做到仍收放有度。不同的物象和不同的笔法,都在工中带意,寓工于意之间相互呼应和交替映衬。但总体来看全图笔法丰富却丝毫不杂乱,多变而仍十分的和谐统一。主体笔法一致,而工写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吕纪的用笔具有文人画的写意精神纪的作品得宋院体画的传承,特别是其作品在工致方面尤为突出,工致部分勾线染色十分精致,又受元代画家的笔墨为我精神的影响加上其对同时代前辈林良写意精神的追崇和影响,吕纪所创作的作品工中带写,洒脱中有工致,使得其作品整体上来讲不失院体画面貌的同时具备文人画的笔墨精神。

三、结语

综合来看,吕纪的花鸟画作技法表现程式丰富多变,会涉及不同的维度之中。首先是在一幅画中,各个不同物象之间,由于物象本身各自的特点,描绘会用到不同笔法、墨法,从极为收敛的工笔,到非常放开的意笔,笔路非常宽,笔墨程式非常丰富。再者,同一幅画中远近不同的两块石头,会根据前后空间关系或者与树、禽鸟的组合关系作出调整,而使用两种不同的皴法。甚至,同一幅画中,本质相同的一组石头中,竟然用不同的表现技法,竟不突兀相斥,能与画幅整体协调融合,令人叹为观止。吕纪根据画中描绘的不同场景、不同的画面整体画风、气氛、展现各不相同的具体的表现技法,与画中的禽鸟、树木、花卉的笔墨表现作出有区别且有呼应的协调,使得整幅画统然有序,异彩纷呈。

吕纪作为明代著名的花鸟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过《狮头鹅图》我们发现,吕纪很好的将粗犷写意用笔与精致工笔画法结合在一起,这种并不是生硬拼凑,而是做到了工写的完美融合,大尺幅作品中这种意笔的运用也撑起了整个画面的势。并且对比吕纪的诸多作品发现其会对物象的不同巧妙地运用相应的笔法来描绘物象的特点,这些笔法的运用也使得画面更具自然性。

参考文献

[1]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

[2]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刘建平.林良吕纪画集[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4]赵晶.明代画院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2014.

[5]孔六庆.继往开来——明代院体花鸟画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