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基于循证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

张媛媛  谢缓缓

徐州市中心医院  新城区儿科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循证的护理模式的具体效果,探究循证的护理模式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缩短置管时间中的作用。方法 筛选病例作为本次对照试验的研究对象,病例资料采集来源为2022.02~2023.10医院接收的PICC 置管新生儿。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入的50例分组,分组方法为摸球法,整个分组过程遵循随机性原则。统计学分析对照组(n=25,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25,常规护理+循证护理模式)的一般资料,以确定组间具有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两组临床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评估与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护护理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导管移位和阻塞、局部脓性分泌物、局部红肿均为观察组更低(p<0.05)。护理前的组间CRIES的评分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护理后CRIES的评分、置管时间为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 基于循证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能够确保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搜集最新的研究证据、评估证据质量、制定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措施以及监测和评估效果,护士可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关键词:循证护理模式;新生儿;PICC护理

新生儿PICC经外周插入中心导管的护理模式,现如今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临床工作,对新生儿输液、输入药物和静脉通路的打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新生儿本身的生理结构尚未完全发育较低,因此该护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和风险[1]。为了更好地提升新生儿境外周插入中心导管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显得更加重要,群众护理模式现如今是一种临床间与最新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护理方式,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可以在护理过程当中获得最好的护理效果[2]。在新生儿经外周插入中心导管的护理过程当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够让护士更专业有效的进行护理操作,减少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通过循证护理模式方式,护士也能够更好的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选择更适宜的导管以及操作技术,提升护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展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应用摸球法将2022.02~2023.10本院接收的50例PICC置管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25)男13例,女12例;胎龄30-35(32.59±1.74)周。观察组(n=25)男12例,女13例;胎龄30-35(32.59±1.74)周。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后有效开展,符合伦理审查制度(伦理批号:2023-15)。

纳入标准:(1)需要长期静脉通路治疗的新生儿,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2)静脉补液、输血、营养支持和药物输注等需要较多时间的治疗;(3)静脉通路较难建立,或者需要更稳定的静脉通路。

排除标准:(1)身体状况不稳定、存在严重感染等危重病情的新生儿;(2)对使用PICC导管的潜在风险存在强烈担忧的家长。

1.2方法

全部患儿在入科后均由静疗专科护士对其手臂局部消毒后实施PICC置管。在置管过程中,静疗专科护士首先对患儿手臂进行局部消毒,以确保操作区域的清洁。消毒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保护患儿的安全。消毒通常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如酒精或碘酒,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消毒。置管过程中,静疗专科护士将PICC导管插入患儿的外周静脉,并通过引导线将导管推进到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的位置。这个过程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经验,以确保置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置管成功后,参照组患儿会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其中,穿刺部位会用0.5cm×0.5cm大小的纱块进行按压,以止血并保护穿刺部位。这种按压方式可以帮助减少出血和血肿的发生,并减少感染的风险。按压时间通常为24小时,以确保穿刺部位的稳定和愈合。通过静疗专科护士的操作和参照组患儿的常规护理措施,可以确保PICC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观察组应用常规护理+循证的护理模式:(1)组建循证护理理念小组。首先组建循证护理理念小组,为了更好地提升质管新生儿的整体护理质量,可以组建一个循证护理理念小组,小组当中包括了护理专家、相关科室的医生、护理人员以及护士长,小组内部的成员可以依据患儿的护理时间和护理情况,总结在置管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制定出更有效和科学的护理方案。(2)培训学习。为了更好地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帮助其优化自身的能力、提升水平。护士可以学习置管术后维护单以及护理单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文件,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置管新生儿的护理要点,提升护理技巧。(3)加强护理。为了更好的保证护理人员能够推动患儿的康复和健康,需要强化对置管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包括每日三次检查,对于患儿的置管部位情况进行记录,以便后续护理人员的参考。除此以外,在每日完成护理喂养之后,也可以选择进行音乐的播放,调整控制音量在40分贝以下。这样做的方式是为了为患儿提供更加愉悦和舒适的环境,减少他们在置管过程当中出现的疼痛感和焦虑感。音乐的选择可以依照患儿的喜好来确定,确保音乐的辅助效果最好。

1.3观察指标

(1)不良事件发生率。可以统计两组患儿在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静脉炎、导管感染、导管移位和阻塞、局部脓性分泌物、局部红肿等。通过对这些不良事件的统计,可以评估和比较两组患儿在PICC置管护理中的安全性和并发症风险。统计结果可以帮助护士和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2)置管情况。可以统计两组患儿的置管时间,即从插入导管到拔管的时间。通过统计置管时间,可以评估两组患儿的置管情况和护理效果。此外,还可以统计置管前和置管后10分钟内患儿的疼痛情况。疼痛情况可以使用CRIES(早产儿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该评估量表涉及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哭闹、睡眠和表情等方面。通过对疼痛评估的分析,可以了解两组患儿在置管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为护士提供参考,以便及时采取疼痛缓解措施。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8.0对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n(%)]分别行t与x2检验,以p<0.05为对比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导管移位和阻塞、局部脓性分泌物、局部红肿均为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组别

静脉炎

导管感染

导管移位和阻塞

局部脓性分泌物

局部红肿

不良事件

观察组(n=25)

0

0

1

0

1

2(8.00)

对照组(n=25)

2

1

2

1

2

8(32.00)

x2

4.500

P

0.033

2.2 两组置管情况比较

护理前的组间CRIES的评分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护理后CRIES的评分、置管时间为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置管情况比较(

组别

置管时间(d)

CRIES(分)

置管前

置管后10min

观察组(n=25)

8.14±1.23

4.62±1.97

3.02±0.73

对照组(n=25)

7.38±1.21

4.59±1.99

3.49±0.74

t

2.202

0.053

2.260

P

0.032

0.957

0.028

3 讨论

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常用于新生儿的静脉导管。它是通过在新生儿的外周静脉插入导管,经过肘窝或腋窝,最终置入上腔静脉或右心房位置[3]。新生儿PICC的使用可以提供持久的静脉通路,用于输液、给药、血液采集和监测等目的。新生儿PICC的插管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并且需要进行全面的感染控制措施[4]。在插管前,需要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管选择、导管长度的测量和适当的导管尺寸选择。在插管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一旦新生儿PICC插入,需要进行定期的护理和监测。护理包括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通畅、观察导管插入部位的情况、监测导管位置和功能以及预防感染等。定期的导管位置确认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X射线或超声等影像学技术进行确认。同时,还需要定期观察新生儿PICC插入部位的情况,包括局部红肿、渗液或感染的征象[5]。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循证的护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循证护理模式是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价值观的综合决策过程,旨在提供最佳的护理实践。本研究结果显示:护护理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导管移位和阻塞、局部脓性分泌物、局部红肿均为观察组更低(p<0.05)。护理前的组间CRIES的评分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护理后CRIES的评分、置管时间为观察组更低(p<0.05)。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循证的护理模式,可以确保护理实践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同时,也需要护士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指南,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护理。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能够确保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搜集最新的研究证据、评估证据质量、制定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措施以及监测和评估效果,护士可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许梅新.循证护理在预防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J].  2022(5).

[2] 杨昌桃.循证护理对乳腺癌患者PICC与静脉输液港满意度的改善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7):4.

[3] 王俊,丁玲莉.基于循证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 43(01):98-102.

[4] 朱跟娣,梁必会.循证护理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妇幼护理, 2023(3):586-588,595.

[5] 李静.PICC置管护理中循证护理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