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及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盆底康复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及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

斯庆巴拉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医综合医院  内蒙古  016100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及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于2022年7月到2023年8月生产的138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依照入院的时间顺序按照奇数和偶数分组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研究对象各69例。为对比出两组产妇在生产后不同时间的肌力、肌电值变化,统计两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训练的方式,研究组则采取常规训练联合盆底康复训练的方式。结果 产后两个月所有研究对象的肌力和肌电值均高于产后一个月,其中研究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明显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尿失禁总发生率为4.35%,对照组为13.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康复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关键词:盆底康复;产妇;盆底肌功能;尿失禁

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是产科中最为常见、多发的疾病。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产妇妊娠增大的子宫、分娩时过度用力及分娩后肌力发生改变,从而使得盆底肌肉出现一定损伤。这种损伤使得产妇失去了对排尿功能的控制能力,进而出现尿液外溢情况。为避免或预防产妇因分娩而出现的盆底肌功能障碍,应为其提供科学的干预。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外部干预盆底肌的方式,可有效提升产妇的盆底肌力,促进产妇产后的恢复,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本文将探讨实施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盆底肌功能及对降低尿失禁发生率的价值,为临床产妇产后康复训练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于2022年7月到2023年8月生产的138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依照入院的时间顺序按照奇数和偶数分组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研究对象各69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5.68±3.61)岁;孕周37~42周,平均(38.9±1.5)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5~4.2 kg,平均(3.2±0.5) kg;分娩方式:阴道分娩45例,剖宫产24例;初产妇44例,经产妇25例;研究组产妇年龄21~35岁,平均(26.81±3.52)岁;孕周37~42周,平均(39.3±1.6)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5~4.1 kg,平均(3.4±0.4) kg;分娩方式:阴道分娩50例,剖宫产19例;初产妇40例,经产妇29例。对两组产妇分娩、孕周、年龄、新生儿状况等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足月分娩产妇;(2)单胎妊娠产妇;(3)产后6周内产妇;(4)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配合康复训练产妇。

排除标准:(1)存在原发性盆底功能异常产妇;(2)存在阴道感染性疾病产妇;(3)存在相关盆腔疾病及脏器、组织严重病变或损伤产妇;(4)采取其他器械及物品辅助治疗产妇。

1.2方法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应合理控制饮食,以高蛋白食物为主,保持大便通畅,采取正确体位洗浴,以及尽可能避免性行为。同时可为产妇增加相关知识的宣教,从而提高产妇对康复训练的参与度。

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后康复训练方式:让产妇处于舒适的体位,练习吸气的同时收缩肛门,持续收缩10 s左右,呼气时放松肛门,持续放松15 s左右,反复进行,呼吸气为一组,持续训练10组,一天进行两次锻炼。

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盆底康复训练的方式:(1)让产妇在正常呼吸下进行正确阴道压力练习。当这项训练无法完成可用深蹲、跳蹲、上下楼梯及提肛运动等其它方式替代。训练时间为20min左右,隔天1次,持续12次。在顺利完成相关训练内容的产妇可进到下一阶段训练。(2)应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盆底肌训练,其具体涵盖了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让产妇排空大小便,在床上保持半卧位,向阴道内放置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的电极。根据盆底康复治疗原则及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

(1)定期评价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及肌电值变化情况。评价标准:0级,无肌肉收缩感;1级,可触及肌肉颤动感;2级:触及阴道肌肉不完全收缩时间达2 s;3级:触及阴道肌肉完全收缩时间达3 s;4级:触及阴道肌肉完全收缩时间达4 s,重复测定存在轻微对抗感;5级:触及阴道肌肉完全收缩时间5 s及以上,重复检测可见明显对抗感。触及方式是手指触碰。(2)在产后6个月内对产妇进行随访,统计两组尿失禁情况的发生,依据尿失禁问卷表,将尿失禁情况分为四个不同级别,分别为轻度尿失禁、中度尿失禁、重度尿失禁、极重度尿失禁。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差异。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x

2检验组间差异。将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具有比较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及肌电值变化对比

研究组组在肌力及肌电值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及肌电值变化对比

组别

例数

肌力/(级)

肌电值/(µV)

产后一月

产后两月

产后一月

产后两月

研究组

69

2.38±0.28

4.35±0.69

6.52±1.32

14.21±1.73

对照组

69

2.56±0.45

3.76±0.45

6.67±1.46

10.35±1.45

t

5.957

p

<0.05

2.2两组产妇尿失禁情况对比

对照组产妇的尿失禁情况要严重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产妇尿失禁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轻度尿失禁

中毒尿失禁

重度尿失禁

极度尿失禁

总发生率

研究组

69

2(2.90)

1(1.45)

0(0.00)

0(0.00)

4.35%

对照组

69

5(7.25)

3(4.35)

1(1.45)

0(0.00)

13.05%

x2

7.748

p

<0.05

3.讨论

临床数据及医学研究表明妊娠分娩有极大概率诱发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力降低,从而出现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等情况。因此针对于产妇在产后能及时修复损伤的盆底支撑肌群,需要强调对产妇的相关性训练。针对产妇的盆底肌训练的常规方法主要是Kegel训练,主要是通过呼吸气运动,让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的节律性收缩或者舒张,从而促进盆底肌力的恢复。但是,常规的康复训练存在局限,不仅不能明显提高产妇的盆底肌,甚至部分产妇会出现训练后未见明显改变的情况,因此需探讨更有效的康复方式。

本研究探讨了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促进盆底肌功能修复的效果,结果显示在产后两个月肌力与肌电值上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妇在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对分娩产妇实施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妇盆底肌功能的早日恢复具有强大的助力。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康复训练中,将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相结合,通过盆底肌电刺激方式能对产妇盆底肌群进行合适频率的电流刺激,进而促进盆底肌的收缩。同时应用生物反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让产妇通过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在特殊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及心理训练,使其消除病理过程及恢复身心健康。产妇通过放置于阴道位置的生物反馈治疗仪的合理刺激,可以增强自身对盆底肌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促进紧张的盆底肌肉松弛及衰退肌肉恢复。在尿失禁影响方面,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通常与盆底肌功能障碍、膀胱及尿道解剖结构存在关联,当膀胱位置改变、尿道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及盆腔脏器发生移动时,尿道阻力就会发生改变。而当尿道内压力值低于膀胱内压时,就会引起尿失禁。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实施,可以利用科学的训练方式改善盆底肌力,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分娩的产妇,实施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干预措施可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提升肌力,促进盆腔脱垂脏器恢复,并可降低产妇中远期尿失禁发生风险,促进产妇早日恢复,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晓曦.产妇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其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作用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7):53-55.

[2]张丽娟,裴丽,黄爱清,李换霞.盆底康复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及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23,v.36(06):46-47.

[3]黄美珍.Kegel训练结合家属参与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9,43(6):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