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2

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浅析

姚立军

大荔县水产工作站

摘要:现阶段,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生态治理4种,其中物理和生物处理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无论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抑或是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各有其优劣,多数情况下都无法独立完成养殖尾水的净化。再加上我国养殖环境的变化以及高密度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推广,亟须探索更为高效的尾水处理办法。现将目前我国渔业养殖尾水处理模式简述如下,供参考。

关键词: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措施

1现阶段主要尾水处理模式

1.1人工湿地治理模式人工湿地治理模式流

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人工湿地(复合式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外部水域)。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模式主要运用生态处理技术解决尾水问题,将水产养殖尾水导入人工湿地,使有机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该模式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由于生物链涉及多种生态位,该模式非常稳定,处理效果优良,水质净化能力强,但所需建设面积也较大,通常该处理模式所需面积至少需达到养殖面积的1/10,会影响养殖总产量。

1.2稻渔共作治理模式稻渔共作水处理模式

步骤为养殖池塘稻田(菜地)养殖池塘。要求养殖方法为淡水养殖,运用渔农综合循环利用模式,将尾水处理结合稻渔共作,尾水通过外面的大池净化后循环利用,残渣则成了周边稻田或瓜果蔬菜种植的有机肥。通过系统运行,总磷、总氮去除率分别为32%、25%。有研究证明稻田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氨氮、亚硝酸氮、总氮、总磷具有很高的去除率,稻田湿地出水溶氧含量显著提高。该模式可以极大地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增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处理能力强,污水利用水平高,处理系统较稳定。但占地面积大,环境因素影响大,对水、电、道路等配套设施有要求,总体成本较高。

1.3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鱼菜共生综

合种养的核心即人工浮岛技术,采用人工浮岛技术在于利用蔬菜来吸收利用养殖尾水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在净化尾水水体的同时,为蔬菜提供充足的营养源,生长迅猛的蔬菜又可以有效地抑制尾水中杂藻的繁殖,防止尾水水质进一步恶化,使养殖动物与蔬菜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互利共赢。该模式成本较低、见效迅速、维护简单、观赏性强、对环境友好,有效抑制了尾水中杂藻的繁殖,防止了尾水水体的进一步恶化。其中人工浮岛的维持稳定性较差,缺乏稳定的生物链,而且不同地区水体条件差异大,水流、风速、温度、潮湿度、盐度、总碱度等均需要制定与当地养殖水平相符合的标准,因此标准化推广较难,蔬菜的养殖受季节影响大。

1.4六池一地一井尾水处理模式该系统

集成物理过滤、生物处理、杀菌消毒的技术和装备,包括尾水集水池、调节池、蛋白质分离气浮池、酸化水解池、好氧池、沉淀过滤池,及1个人工湿地、1个紫外线消毒井。该模式以三门南美白对虾养殖为示范推行使用,处理效率高,尾水处理较为彻底。经该系统处理的尾水水质指标符合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实现达标排放。建设成本较高,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建设较为复杂。

1.5多级沉淀池净水模式多级沉淀池净水模

式是利用物理沉降与生物净化来解决尾水问题,养殖水体尾水排放端口设置两个用于沉淀、呈阶梯状排列的池子,在池底设置排污口,根据养殖生物规格,于排污口上方设置拦网,排污过程分两个部分,不溶性污染物如固体颗粒杂质及粪便等通过池底排污口网格进行固液分离,排入农田等地,为作物吸收;另一部分为上清液,用于浇灌树木。该模式对尾水利用率高,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处理程度低,污水处理不彻底,长期使用容易淤堵,清理麻烦,需人工较多。

1.6池塘零排放生态圈养模式池塘

排放生态圈养模式主要流程为圈养桶底排污管尾水分离塔消化处理桶上清水回塘、浓缩水进入下两级固液分离装置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该模式建设简单,需人工水平低,占地面积较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的15%,适用于淡水分散型池塘。颗粒污染物及粪便处理水平高,但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成本高,处理大量尾水时速度较慢,设备清理困难。

2养殖尾水管控的保障措施

2.1明确责任分工

各单位要按照百色市级环保督察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立行立改,对整治排查的问题进行台账式管理,实行挂账督办、跟踪问责,落实一个、销号一个,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做到有部署安排、有督促检查、有责任追究,确保各项整治任务按期完成。各乡(镇、场)要强化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水产养殖尾水底泥污染防治属地监管职责和生产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层层压实责任,驻村领导、工作队要负起监管责任并列入绩效考核;各乡(镇、场)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整治方案,通过人大主席团一事一议制定村规民约,要求水产养殖户排放尾水底泥需提前3d向镇、村报备排放方法,切实做好水产养殖尾水底泥污染防治工作;渔业水产部门组织水产养殖尾水底泥污染防治养殖技术培训、宣传,协调委托技术单位监测养殖尾水排放口水质,日常巡查监管水产养殖尾水底泥直排行为和养殖许可证持证、违禁药物使用、药物残留监测、日常养殖记录及水产养殖环保措施等情况。

2.2强化科技支撑

督促指导养殖池塘清塘、清淤要做好相应的沉淀处理等污染防治措施,做到尾水先沉淀后排放或循环再利用,底泥晒干再利用,做到淤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防止池塘底泥直排污染公共水域。要在养殖区推广建设沉淀生化池,主要用于尾水中悬浮物质及氮磷的营养物质的去除;沉淀生态池要求容量要大,池深在3m以上,面积为整个养殖片区或养殖场面积的1/15~1/20。督促问题养殖户改造进排水系统,拆除现有造成污染的尾水底泥直排设施设备,设置沉淀池,进行尾水收集、沉淀、过滤再排放,科学合理制定尾水防治技术方案,高质量推进尾水污染防治工作。

2.3加强宣传推广

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广泛深入宣传水产养殖尾水底泥污染防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水产养殖尾水底泥生态化收集处理技术,大力推广鱼虾起捕后尾水原池静置沉淀、再将上层(澄)液排放,下层(澄)液或洗塘水和底泥再抽至沉淀池沉淀的处理方法。要做好政策和技术指导,建设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示范场、示范村、示范镇,营造政府引导、养殖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广泛关注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辖区水产养殖污染巡查监管,依法责令整改水产养殖尾水底泥未经收集、沉淀处理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处、查处一处、整治一处。

结束语:当前,水产养殖逐渐由分散养殖向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水域面积逐渐扩,每天所产生的尾水数量显著增多,如果没有做好妥善有效的处理工作,随意排放势必会对周边的水生大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对此,就要求相关工作部门提高重视程度,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的绿色健康发展,加强对养殖尾水的综合性治理,有效破解渔业养殖的环境资源,更好地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美娜,刘玥,王静.海水养殖尾水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养殖与饲料,2024,23(01):79-82.

[2]陈小凤,黎玮欣,李敏倩等.3种常见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技情报,2023,50(03):194-200.

[3]肖茂华,李亚杰,汪小旵等.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进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3,46(01):1-13.

[4]顾灿根.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要点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02):112-114.

[5]艾红霞,刘烨,曾庆东.浅谈淡水养殖水质净化技术与设备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农业装备,2022,43(0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