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反语理解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3

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反语理解的研究

王炜

临沂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临沂 X202310452161

摘要:本研究通过充分查阅前人关于反语理解的研究,并结合汉语语言特点和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设计了符合儿童认知能力的反语测试问卷,随机选取临沂滨河实验学校180名6-12岁汉语普通儿童进行反语理解测试。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反语类型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反语类型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旨在揭示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发展轨迹,并构建相应的反语理解模型,为汉语儿童的反语干预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普通儿童; 反语理解; 反语干预

1 引言

小刚不帮妈妈打扫卫生。他躺在沙发上玩游戏,自己的房间里到处都是衣服。妈妈对他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

这是一段反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反语理解是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反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具有表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反的特点,常常需要依赖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儿童反语理解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索了各个语言环境和不同年龄段儿童对反语的理解能力。然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英语等西方语言,对于汉语普通发展儿童的反语理解研究还相对较少。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其他语言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反语的理解。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反语的理解能力,并研究年龄和反语类型等因素对于儿童反语理解的影响。通过对儿童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反语理解的发展轨迹和相关因素,为儿童语言发展和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2 反语的概念及其理解过程

2.1反语的概念

基于王桂青(2010)6-12岁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研究,我们对反语做出以下解释。反语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一种,是使用和本意相反的字面意思来表达文意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修辞现象和手段,它是用间接的言语行为来揭露或者讽刺某种情感,常常运用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儿童在学习该语言的时候,从最初完全不懂到掌握反语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很多的生活经验,以及在社会上的交流等等。它与人的心理机制也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研究儿童对反语理解的机制和发展,有助于帮助我们掌握人类语言的本质,有效的进行更多的言语沟通。王桂青的这篇文章较为充分地展现出儿童反语理解阶段的整体水平,以及影响其理解内容的关键因素,对反语概念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另外,英语中,反语(Iron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ironeia”(伪装),注释为"a method of humorous or subtly sarcastic expression in which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used is the direct opposite of their sense"。尽管后来对反语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该原始意义一直是反语的基本要义(曹道根,2004)。汉语中,反语又称大反话、倒辞、倒反。《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年 版)对反语的解释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包括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修辞通鉴》(成伟钧, 1991)中对反语的定义是: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形式。

2.2反语的理解过程

钟佳艺指出:反语也称反话或者反辞,是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是语言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解能力贯穿儿童期的始终,其理解过程也是研究语言的关键。首先,听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说话者真实意图,并对其语言进行反向解读。通过推理和演绎,听者能够理解反语句子的实际含义,而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其次,反语的使用通常与情感表达和语用意图有关。通过理解反语,听者能够识别出说话者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如愤怒、嘲笑、不满等。同时也能推断出说话者的意图,是想引起共鸣、产生共鸣还是展示幽默等。

2.3儿童在反语理解中面临的问题

反语作为一种非字面语言,是日常生活交流中是不是常见的,对于儿童来说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学者张萌曾指出:6岁儿童已经能够初步理解反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是并不能够正确解释语言的现象,直到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还在发展的过程中。由此可见,对于儿童,理解反语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由于儿童在社交和语言交流方面存在我们未知的认知和沟通障碍,儿童往往倾向于字面理解语言,而不是推断隐藏的意义。他们在阅读一些材料时,可能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无法理解而只关注字面意思,不能理解反语的讽刺或幽默。反语的理解通常还涉及到非语言,如面部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等。儿童可能在理解和解读这些非语言线索方面遇到困难。

3 研究过程及结果

基于张萌“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学研究”的实验一,我们选取了临沂市滨河实验小学180名儿童,男女各半,6岁、8岁、10岁、12岁各45名。6岁组平均年龄6. 45岁; 8岁组平均年龄岁8.35;10岁组平均年龄10.46岁;12岁组平均年龄12.45岁。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3.1研究目的

第一,研究各年级组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反语的理解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调查各年级组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不同反语类型的理解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探究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反语的理解是否有发展关键期。

3.2研究假设

第一,各年级组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反语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各年级组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不同反语类型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反语的理解有发展关键期,从6~10岁儿童的反语理解能力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反语理解能力也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6-10岁是发展的关键期。

3.3研究方法

采用2×4二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为反语类型(反语批评、反语恭维)和年龄 (6岁、8岁、10岁、12岁),其中反语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年龄为被试间变量,所有被试接受同样包含两种反语类型(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的故事。因变量为被试在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上的正确率。

3.4实验材料

参考张萌“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学研究”附录中提供的字面故事和反语故事材料,字面故事是指说话者话语的字面形式与真实含义一致,如“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小丽去药店买来了药。吃完药后爸爸的病慢慢地好起来了。爸爸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字面故事表扬型片断)、“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小丽用给爸爸买药的钱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爸爸对她说:你怎么乱花钱。”(字面故事批评性片断)。反语故事是指说话者话语的字面形式与真实含义相反,如“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小丽用给爸爸买药的钱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爸爸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反语批评片断)、“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小丽去药店买来了药。吃完药后爸爸的病慢慢地好起来了。爸爸对她说你怎么乱花钱。”(反语恭维片断)。

实验故事由6个故事脚本和24个故事片断组成,每个故事脚本包括2个字面故事片断(字面批评型、字面表扬型)和2个反语故事片断(反语批评型、反语恭维型)。

3.5实验程序

6岁组和8岁组儿童在安静房间里个别施测,10岁组和12岁组分小组施测(每小组15人,各配备3名主试),时间约为20分钟。首先呈现指导语“今天,姐姐(哥哥)给你看一些故事,然后需要你回答一些问题,请你仔细看,认真听,你听懂了吗?咱们一起来看故事吧。”然后呈现故事内容。故事呈现顺序为一下4种:(l)字面表扬型、字面批评型、反语恭维型、反语批评型;(2)字面表扬型、字面批评型、反语批评型、反语恭维型; (3)字面批评型、字面表扬型、反语批评型、反语恭维型;(4)字面批评型、字面表扬型、反语恭维型、反语批评型。每个年龄组各有1/4的儿童按以上顺序进行测试。

测试者每读完一个故事片断,首先询问是否听懂故事内容。如“你听懂这个故事了吗?小强(或小丽)做了什么事情?妈妈(或爸爸)对小强(或小丽)说了些什么?”,被试儿童如能正确回答,实验继续进行,否则再让其看一遍该故事,直到回答正确;接着,让被试回答以下三个与故事内容有关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的问题:(1)态度判断:主要考察在被试看来,讲话者对受话者的行为是感到满意、不满意还是无法确定?如你认为爸爸(或妈妈)对小丽(或小强)所做的事情是感到满意?还是不满意?还是无法确定?(2)话语含义判断:主要考察在被试看来,讲话者是在表扬受话者还是在批评受话者,或者无法确定?如你认为爸爸(或妈妈)是在表扬她(或他)?还是在批评她(或他)?还是无法确定?(3)语言现象解释:主要考察被试能否对该种语言现象做出正确解释。如你认为这时爸爸为什么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如果换句话爸爸会怎么说?对被试者的回答逐个进行记录。

3.6计分方法

字面故事和反语故事都有三种测量指标: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对于每种故事类型,在每种测量指标下都有两个脚本问题,被试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并获得对应的得分。每个脚本问题的最高得分为1分,回答正确即可获得该分数,回答错误或不知道则无法得分。因此,每个被试在每种测量指标下的满分为2分,最低分为0分。

每个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所获得的原始分数除以该实验条件下的满分即为该被试在该实验条件下的正确率。这样可以对每个被试在每种故事类型和每种测量指标下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估和比较。

3.7研究结果分析

针对研究目的,测试者需要观察各年级组在三个测量指标(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下的表现,看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存在差异,进一步考察哪个年级组表现更好或更差,以及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测试者可以进一步分析各年级组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现,这样可以了解哪些类型的反语对于不同年级组的孩子来说更容易理解,哪些类型则更具挑战性。

其中:

年龄

态度判断正确率

话语含义判断正确率

语言现象解释正确率

6

0.59

0.58

0.09

8

0.72

0.72

0.23

10

0.83

0.90

0.41

12

0.92

0.98

0.51

反语类型

年龄

态度判断正确率

话语含义判断正确率

语言现象解释正确率

反语恭维

6

0.54

0.55

0.04

反语批评

6

0.64

0.61

0.14

反语恭维

8

0.67

0.66

0.13

反语批评

8

0.77

0.78

0.33

反语恭维

10

0.79

0.88

0.19

反语批评

10

0.87

0.92

0.63

反语恭维

12

0.87

0.97

0.33

反语批评

12

0.97

0.99

0.69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针对于研究各年级组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反语的理解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的问题,可以通过上述的数据和表格得到: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反语类型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最为简单的态度判断中,当儿童只有6岁的时候,对于态度的判断,正确率仅仅只有0.59,而到8岁以后正确率就提升到了0.72,到10岁以后继续提升到0.83,12岁以后提升到0.92平均上升0.11左右。对于话语含义的判断与态度判断的数据接近于相同,但是能够对语义进行准确的理解,每个年级的儿童都要略差一些,特别是6岁的儿童,成功率仅仅只有0.09。可见儿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反语含义的理解越来越准确,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第二,针对于各年级组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不同反语类型的理解是否存在典型差异的问题可以得出:不同年龄组的学生,针对于与反语恭维相比,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反语批评。如针对于6岁的儿童,在对反语批评的理解上要比反语恭维高出0.1。其他几组数据,如态度判断正确率以及对真正含义的理解,也要平均高出0.1~0.15之间。8岁儿童与10岁儿童和12岁儿童也平均出现如此的现象,每三组数据中都会对反语批评的认知精准度超出反语恭维的0.15以内。这不仅与我国的教育特点有关,也与儿童特殊的情感认知能力有关,相比于夸奖要对批评的语气认识的更加敏感和精准。

第三,在探究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对反语的理解是否有发展关键期的问题上,可以从以上两组数据中得出,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反语理解关键期,只是从儿童6岁到8岁之间转变的过程中,对语句态度的判断能力高出0.13,在8岁到10岁之间对话语含义的判断认识率高出0.11,10岁到12岁则高出0.09,是一个递减的趋势。总体来说没有特别显著的展现,但可以得知6岁到10岁之间儿童对与语句的情感认识正处在飞速上升阶段,去掉少数因素,大多数的孩童都能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反语有着较明确的认知提升。

并且从上述两个表格的数据中也可以得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反语的理解也有所提高。但各年龄组儿童对语言现象解释的正确率均很低,即使是12岁儿童,正确率也才达到0.51。这说明儿童仍不能很好地解释反语现象,他们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

4 结论与未来期望

4.1结论:

本研究针对汉语普通发展儿童的反语理解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180名儿童进行初步测试,我们发现儿童在理解反语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可能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语言经验和社会情感理解能力有关。

4.2未来期望:

在未来希望可以扩大样本规模,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儿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可靠性。同时进行更长时间的追踪研究,以评估干预效果的持久性,并观察儿童反语理解能力的自然发展轨迹。除此之外,我们将探索并开发更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以满足不同儿童的特殊需要,达到最大化干预效果。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在语言理解方面困难的儿童,并为相关的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萌,张积家.6~10岁儿童反语理解的发展趋势及错误类型分析[J].心理科学,2010,33(04):879-882.王桂青.6-12岁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研究[D].河南大学,2010.

[2]盖笑松,方富熹,黎兵.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3,(05):516-522.

[3]张萌.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4]丁芳,吴伟.小学儿童反语理解能力的发展及教育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02):89-97

基金项目:1.“汉语自闭症儿童非字面语言的认知、教导与干预研究及推广计划” 项目;2.大学生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汉语普通发展儿童反语理解的研究。指导教师: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