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育秧苗期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2

旱育秧苗期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向焕霞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永年镇人民政府  643200

摘要:旱育秧苗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病害易发阶段。这些病害不仅会导致秧苗生长受阻,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秧苗死亡,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深入了解旱育秧苗期病害的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旱育秧苗期病害;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引言

旱育秧苗期病害防治的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农民们应该高度重视旱育秧苗期的病害防治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做好病害监测和防控工作,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1旱育秧苗期病害防治的意义

早期病虫害会导致苗期减苗、减产,甚至影响整个作物生长发育,因此及时进行病害防治,可以有效减少损失,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病虫害会给土地带来传染性污染,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可能会引发大面积疫情,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旱育秧苗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苗期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着后期的产量和品质。如果在这个时期发生严重的病害,将导致作物生长受限,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发育,最终导致减产甚至作物死亡。及时发现并有效防治病害,有助于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2旱育秧苗期病害的发生原因

2.1气候条件不利

干燥的气候条件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蒸发速度加快,造成缺水现象。秧苗缺水后细胞活力降低,养分吸收能力减弱,根系生长受阻,从而使植物抗病能力下降,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高温也是旱育秧苗期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温会加速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也破坏植物的细胞结构和代谢过程,使植物受损,易受病原微生物侵入。高温还可能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光合作用等,进一步削弱植物的抵抗力,增加患病的风险。低湿度也会促进病害的发生。低湿度环境下,植物叶片失水快,导致叶片干燥,减少了天然的抗病物质,使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侵入植物表面并引发病害。

2.2土壤问题

如果土壤质量差,例如密度过大、通气性差、排水不良等,会导致根系缺氧、植物生长受阻,从而影响秧苗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其抗病能力,容易被病原菌侵害造成病害发生。土壤中养分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秧苗在旱育阶段对养分需求较高,如果土壤缺乏必要的养分元素,如氮、磷、钾等,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造成生长发育不良,同时抵抗力减弱,易受病原菌感染。土壤pH值失衡也会影响秧苗健康。太酸或太碱的土壤条件不利于植物吸收养分,影响根系的正常生长以及微生物的活动,使得植物容易出现生理失调。

2.3种子源头感染

种子本身就可能来自受病原体侵染的植株。如果母本植株存在病原菌或病毒感染,其所结的种子很可能携带病原体,传递给后代,从而使得新一代的秧苗在旱育阶段容易出现病害。种子贮存不当也可能导致种子源头感染。在种子贮存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病原体可能在种子表面或内部存活,等待适合的条件引发病害。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种子源头感染。例如,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或土壤中的湿度较高,会促使种子上的病原菌或病毒迅速繁殖,加重种子传播病害的风险。

3旱育秧苗期病害防治对策

3.1科学选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关键。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具有更好的自身免疫能力,对抗病原菌或病毒的侵袭能力较强,能够在不利环境下保持健康生长。在育苗过程中,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种,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降低防治成本。选择适应性好的品种也至关重要。适应性好的品种在干旱、高温等不利气候条件下能够适应生长,稳定产量,减少受病原菌感染的可能性。适应性强的品种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提高植物的生长适应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2优化育苗环境

保持适宜湿度和温度是关键,干旱环境中,秧苗易缺水,因此要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习性,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频次,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秧苗因缺水而生病,确保适宜的温度范围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减少病原菌或病毒的滋生。控制灌溉水量和养分供给也是重要的一环。过量灌溉容易造成秧苗根系窒息,促使根系腐烂,导致病菌感染;营养过剩则会增加秧苗感染病害的风险。在育苗过程中要科学施肥,定期测土试水,掌握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避免灌溉和施肥不当引发病害。提高苗木的抵抗力也是防治病害的关键,通过合理管理,如适时除草、通风透光、避免密植等,可以提高植物自身的抗逆性和免疫力,增强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3.3病虫害监测

通过定期检查苗木,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能够早期发现病害,进行及时治疗,避免病害加重和蔓延。观察苗木的叶片、茎干和根系等各个部位。特别留意是否有异常叶色、叶片变形、幼苗萎蔫、茎干变黑等病害特征。检查根系是否有腐烂、变黑等症状,这些可能是根部病害的迹象。注意苗床和周围环境。检查苗床土壤是否有霉斑、菌丝、蚯蚓、虫卵等明显的病虫害痕迹。观察周围植物是否存在同类或相关病害,以防交叉感染。利用专业设备进行病害诊断。如使用显微镜、PCR技术等方法,确定病害的具体病原,以便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也要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和残余物,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滋生。

3.4施用生物防治剂

生物防治剂主要是利用天然的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其他生物元素来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病害防治的效果。生物防治剂能够针对性地抑制特定的病原菌或害虫,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生物农药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竞争营养和空间资源,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起到生物防治的效果。生物防治剂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和植物的生长状态。例如,有益菌剂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强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施用生物防治剂,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的风险,同时避免产生病原菌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3.5加强管理

在使用种植容器前,应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定期清理残留物,避免病原体滋生扩散。对育苗工具的清洁也十分重要。如播种器、割草机等育苗设备容易沾染病原体,并在使用过程中传播给植物,导致病害的传播和发生。因此,要定期清洁消毒工具,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引入病原体。保持育苗设施的清洁和卫生也是必要的。育苗室、苗床等环境如果脏乱不堪、通风不良,容易造成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要保持育苗设施的整洁,注意通风换气,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结束语

旱育秧苗期病害的防治工作是项系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农民朋友的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沈凤,冯远科,赵玉梅等.水稻苗期青枯、立枯病综合防治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22,52(03):58-59.

[2]吕艳华,袁志文.水稻旱育秧苗期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1,39(18):82-83.

[3]张凌枫.水稻旱育秧苗期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8,(05):39.

[4]曹阳.寒地旱育秧苗期常见水稻病害的症状及其防治办法[J].农业科技通讯,2018,(02):156-157.

[5]李美存.水稻旱育秧苗期病害防治[J].云南农业,2018,(0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