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与文物保护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2
/ 3

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与文物保护对策分析

朱孔彩

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屡创新高,发展势头迅猛,在陈列展示、藏品数字化开发、科学研究、学校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总体来看博物馆文物收藏与文物保护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介绍了文物藏品与博物馆的功能,并总结了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的发挥与文物保护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对策

博物馆肩负着弘扬地区文化的重任,也是展示地方文明的窗口之一,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物属于历史的见证,有着独特的艺术、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在如今国家大力发展文史事业的热潮中,如何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文物收藏职能、提高文物的保护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物藏品与博物馆的功能分析

(一)文物藏品的价值

文物藏品的价值是凝结于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一是历史价值:文物藏品是历史的见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补充历史、见证历史和纠正历史的作用;二是科学价值:文物收藏还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每一件文物藏品中都蕴含着当时的科技水平;三是艺术价值:文物收藏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为其愉悦、欣赏和审美功能,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让人们在其中获得娱乐和消遣。

(二)文物藏品与博物馆的关系

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记录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变迁,随着人们当前对于精神需求的日益强烈,对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也提出了全新要求。我国的博物馆有着悠久历史,在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其在研究、收藏、教育、展示上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传统为少数人服务到如今的大众文化殿堂,博物馆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了重要价值。有大量学者针对文物藏品、博物馆功能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度研究,其普遍认为,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石所在,其质量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博物馆的等级与地位。关于博物馆与文物藏品之间的关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博物馆中收藏的珍贵文物藏品吸引着大量受众来参观、鉴赏,文物藏品又给博物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收入。同时,博物馆与文物产品之间也是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为了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功能,相关人员需要具备整体意识,处理好文物藏品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由馆内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深挖文物藏品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

二、博物馆文物藏品收藏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博物馆馆际差距较大

从我国各类型博物馆的实践情况来看,中小型博物馆不管是在文物产品数量、技术手段、人才队伍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无法与大型博物馆相提并论。各类中小型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数量不多,举行的陈列展览次数也较少,加之空间、技术、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下,此类博物馆也难以定期更新陈列,对于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也不高。博物馆学是一门高深的综合型学科,涉及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由于馆内人才不足,学界专家又难以为其提供长期、系统的指导,导致基于文物藏品收藏基础上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衍生品开发工作发展步履维艰。要从整体上提高博物馆文物藏品收藏和保护的质量,还需要做到齐头并进、百花齐放,增加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投入[1]

(二)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不佳

文物藏品对博物馆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都有严格要求,如果文物保管环境不佳,会导致文物出现变质。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与地形也复杂多样,而文物的类型众多,包括纸质类、纺织品类、漆木类、陶瓷玻璃类、金属类等,不同文物藏品对于保管环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从调查来看,不少博物馆中文物藏品的腐蚀问题比较严重,比如,纸质类文物普遍出现了折痕、折叠问题;漆器类文物则出现干燥、起皮、变形等病害;陶器类文物则表现为表面沉积物、褪色、脱落、盐析等;金属类文物容易出现粉状锈等问题,并且文物藏品的病害呈现出加重趋势,保护形势不太乐观。

(三)民众参与积极性偏低

目前,民众参与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而文物藏品的各项价值也并没有被大多数民众所知晓,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中,有的文物具有不可移动性的特点,其保护和利用不仅需要依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力量,也要发挥出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使之能够自发性参与到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中。但是很多民众的文化意识欠缺、文物观念淡薄,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历史文物知识。

三、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的发挥与文物保护对策

(一)增加资金投入,培育人才队伍

1.丰富资金投入渠道

我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以及博物馆自营收入,其中,又以国家财政拨款占比更高,多数博物馆国家财政拨款占总资金比例的60%以上,从国外发达国家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来看,最主要包括社会捐赠、政府投入、博物馆自营收入和博物馆投资收入,而政府资金投入约占20%~30%。为了缓解当前政府财政压力的问题,可以在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上引入市场化理念,带来多元化的资金支持[2]。一方面,博物馆需要打造文化创意精品,根据代表性文物藏品以及当地地域文化来设计创意产品,打造出多个系列,这能够为博物馆提供更多的销售收入,还可以起到宣传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有偿借调藏品服务,博物馆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面向文物研究单位、知名企业、国内高校以及文化事业单位提供有偿借调,根据文物藏品出租时间收取一定的租金,但是在借调时要提前调研好借调团队的名誉和信用情况,签署好协议、缴纳保证金,在文物藏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要提供全程安全技术支持,在借调服务结束之后及时督促借阅者归还文物藏品。

2.培育人才队伍

从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来看,制约其收藏职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资源不足,不管是文物收藏、文物保护还是展览策划,对于人才专业化水平都有较高要求,而在当前的制度下,中小型博物馆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起人才的参与积极性,并且多数中小型博物馆人才待遇水平偏低,编制也较少,缺乏专项资金,无法帮助博物馆引入能力过硬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3]。针对这一现象,必须要及早采取措施,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现有人才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之能够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理论研究水平,并为人才创造自学条件,鼓励其利用线上资源来开展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强化馆际交流合作,互派人员学习参观、交流经验,弥补人才在业务水平上的不足。

(二)控制保存环境,做好监测工作

1.温湿度的控制

在博物馆文物藏品收藏工作中温湿度的控制尤为重要,这对文物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对此,需要设置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针对文物库房的墙壁和门窗进行保温密闭处理。在湿度较大的季节和环境下,可以使用吸湿剂来降低湿度,确保温度可以控制在15~18℃,湿度维持在55%~65%之间。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除湿机、现代化空调机、增湿机等设备。

2.光照的控制

光照对于文物的威胁较大,特别是对于纸质文物,但是光源照明又是让受众欣赏产品的必需设备,针对光源的控制,需要通过使用遮阳板、吸热玻璃、毛玻璃等方式避免使光线直接照射到文物上,尽量减少复印和拍照,避免将纸质文物放置在日光下暴晒。在选择陈列室时,需要降低整个陈列室的总照度,使用无红外、无紫外的发光二极管照明,防止自然光照对文物造成损坏。

3.空气与灰尘的控制

在这一方面需要尽量排除污染源,在博物馆附近不得有饭店、工矿企业、污水坑、停车场等,在周围种植一些花草,不仅能够美化环境、吸收有害气体,对于尘埃也具有明显的过滤作用。针对收藏文物的库房,要定时进行换气、通风与除尘,针对新入库文物,需要对收藏保存箱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这才能保障文物的绝对安全。

4.虫害的控制

针对文物收藏中虫害的控制需要做到防治结合,从“防”上面下功夫,定期进行清洁,保障周围环境的清洁度、存放文物柜架的清洁性,控制好温湿度,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法,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一次防治,再配合使用物理防治法,可以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5.微生物控制

微生物数量大、分布广,对于文物的威胁巨大,在适合的条件下微生物会迅速繁殖,针对微生物的控制,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法和防霉药物法。物理防治法即保障文物收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霉菌孢子、灰尘颗粒的进入,进行除氧、密封储藏,将文物收藏在密封环境中,这能够抑制微生物的正常呼吸作用。防霉药物法也是一种常用方式,可以采用喷涂或者吸附的方式来处理,均有良好的作用,如果发现文物已经生长霉菌,需要第一时间隔离、灭菌[4]

6.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是保护文物的有效方法,目前常用的监测有无线实时监测、间接反应式监测两种类型,无线实时监测就是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结合太阳能、自动气象站等建立一个动态化的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库房中温度、湿度、紫外线、辐射强度、风速、光照度的变化,还提供多种数据呈现方式,能够第一时间发出预警。物联网在文物监测中也有广泛使用,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的微环境参数监测系统,具有监测效率精度更高的优势。而间接反应式监测就是通过在试片探头上涂抹银、铜、金等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一种方式,能够评估出环境被破坏的可能性。

(三)重视公众参与,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开放,具有展示、研究、收藏、教育作用的一个文化服务机构,也是展示地区历史文化窗口的平台,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新型博物馆概念才传入我国,此后我国的博物馆才确立了公共服务导向,但是一直以来公众对于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各个博物馆需要从这一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尊重公众的参与和表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受众参与度。比如,在国外一些国家中,成立了社区博物馆,在此类博物馆中,公众是设计者,博物馆只负责提供场所和产品,这里的展览内容都是由社区居民来负责,既能够提高受众参与感,也让他们拥有了策划的乐趣。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社区博物馆的形式很难实现,但是这种参与意识依然是值得大多数博物馆借鉴的,比如,每年可以定期组织文物下乡、文物进校园的宣传活动,由博物馆担任好组织者、策划者的角色,提前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来制定教育方案和宣传策略,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不断提高受众文物意识。为了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博物馆也要用好微信公众号、抖音、线上问卷调查等渠道,在开展深入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推出主题新颖、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

为了让文物能够活起来,使之成为受众身边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那么对于博物馆而言,就不应该单一只是让文物是冰冷的陈列品,对文物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文物资源能够很好的得到转化,释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探索适合的文化传播方式。博物馆管理者需要突破自我设限,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转换思维,用好的陈列展览吸引受众,使之乐于进入博物馆了解文物藏品,还可以引进其他博物馆的优秀展览,如果本馆的场地不够,可用图片、视频展的形式为主,在内容中增加创意,这可以进一步延伸博物馆功能

[5]。同时,积极探索多元主题的展览活动,深挖博物馆中每一件文物藏品的内涵,从多个角度尝试为受众进行解读,深刻展现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在展览时,博物馆工作人员要仔细观察受众的需求和反馈,以根据受众需求来调整展示方式。

四、结语

目前,博物馆对于文物收藏职能和文物保护能力的发挥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各个博物馆需要树立创新意识,主动完善自身,并借鉴其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同时争取更多资金的投入,做好文物藏品的保存和监测工作,争取为未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雅琨. 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与文物保护方法的思考[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4):126-127.

[2]李会玲. 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与文物保护方法的分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7):144-145. 

[3]李雪霞. 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与文物保护方法的思考[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34-135. 

[4]张东欣. 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与文物保护方法研究[J]. 黑龙江画报,2022(1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