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农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张玉秀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01420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特别是中职教育中,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是为构建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的战略措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优秀农林人才,这是党和国家对我国农业学校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 农学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中职学校中,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习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农学类专业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和专业,支持农业中职办好农业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优秀农林人才,是我国农业中职学校肩负的重大任务。

1课上课下同向而行

1.1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系统是实现课程教育功能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涉农学校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的,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使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农学类专业的创新案例有机地融入到“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之中,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学科和职业优势融入到自己的创新创业之中,不辜负新时期赋予农学人的神圣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农学专业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学生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战略发展,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只有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明确的规划之后,他们才能够集中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上述的教育方式方法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1+1>2”的作用,从而构建出一种符合我国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农林科技产业发展需要的农学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2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以校园文化育人为重点,加强涉农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把营造一个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学校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创新创业”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一定会让“双创”的观念得到更深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提高了他们参加创新创业的热情。

2育人队伍协同联动

2.1创新创业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联动

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能力。所以,要使农学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农学类创业”课程师资队伍;选拔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基础课专任教师,增强他们对现代农业发展动向、农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认识,并与大农类各学科方向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创业辅导,从而提升他们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能力。农业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师资队伍中的大多数都是高文化程度的人员,他们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所以,专业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实践技能,包括参与农业实践、科技下乡、开展科技服务等,使学生的培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2.2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

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做好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在构建与执行创新创业工作的过程中,各个农业中职学校都要建立起一个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决策组织,健全领导工作体制,对各个职能部门进行统一协调,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例如,党政办与创新创业处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由教务处、共青团等部门联合举办有关企业创新创业的宣传及竞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教务处应起到分类指导,评估监督等职能。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学校内部的协作,切实提高了涉农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3线上线下同步育人

3.1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现在的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和使用都是前所未有的。网络新技术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各级农业学校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积极抢占网络育人的阵地,对网络育人的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农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限于学校的必修课,也可以通过网上的慕课、微课等来选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2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为实现“三农”发展而生的创新人才,需要重视“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涉农学校要在校内、课外广泛地开展富有农林特色的实习,以校内为基础,以校外为依托,不断地丰富实习的内涵和形式。一方面要加强校园实习的吸引力.我们将鼓励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和“中国创新之翼”的创业与创新竞赛;以学院、部门为单位,举办诸如“创新创业论坛”、“沙龙分享会”、“专题讨论会”之类的沟通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成立专业队伍,在中职学校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培训基地、园区等配套设施。二是创建校外实习基地;涉农学校可以尝试与农业科学研究院、农林展览馆、农业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农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创建“校+企业”的育人方式,让学生们既能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又能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提升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重点的培养,并与涉农企事业单位进行密切的联系,推动"产学研"的协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培养出一批能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的新型知农爱农人才。

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培养高素质的农林人才是当前我国涉农学校面临的重大任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所有的农业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对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使其在人才支持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国多院.国子院关于推动仓伴所创L业高历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饭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护,2018( 29) :51-5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2( 3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