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偏瘫的知识科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1

中医针灸治疗偏瘫的知识科普

王伦川

沐川新区中医医院 四川乐山 614500

在中风后,出现偏瘫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除了做必要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之外,针灸这种治疗方式也是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的。针灸治疗偏瘫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可以有效的促进神经的恢复支配以及减少肢体的萎缩、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只要用对方法就能加快偏瘫的恢复速度。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那些中医针灸治疗偏瘫的知识吧!

中医针灸治疗偏瘫的时机

中医针灸治疗偏瘫的时机基本上来说就是越早越好。在患者偏瘫之处,其受损伤的运动神经元还没有完全硬化,新的运动神经元还有可能代替旧的损伤组织,这时候进行治疗的效果无疑会更好,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IMG_256

中医针灸治疗偏瘫的具体方法

当前可以采用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很多,经常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五组,分别是:手足十二针、偏瘫感应刺法、十二透刺法、督脉十三针、调理脾胃老十针。这些方法可以针对于不同情况的偏瘫患者,都能促进偏瘫的恢复。

1、手足十二针

手足十二针主要是根据手足部五输穴精选形成的,主要的功能就是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可以用于中风偏瘫早期半身不遂的患者。

一般采用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这些穴位下针,并且需要左右都刺,通常先刺健侧,后刺患侧,需要留针30分钟左右。同时,还需要针对于患者情况进行加减针。对于存在头晕目眩的患者,可以加百会、风府;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可以加廉泉、金津、玉液;对于口齿流涎的患者可以增加承浆、通里;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可以加风池、翳风;对于时感疲劳、嗜睡的患者,可以加人中、隐白;对于存在中气不足的患者,需要加中脘、气海。

2、偏瘫感应刺法

偏瘫感应刺法是寻求针刺感传的治疗方法,需要加强针感,促进偏瘫的肢体改善,应用频率较高,主要的功能就是通经活络、舒筋理气,可以用于中风偏瘫的恢复期,并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一般采用风池、极泉、尺泽、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太溪这些穴位下针,这种针法只需要刺患侧,并且注意每次针刺时,患者的上下肢必须各有两穴出现强烈感传说明有效,一般留针30分钟左右。同时,也需要针对于患者情况进行加减针。对于阴虚阳亢的患者来说,可以加曲池、太冲;对于口眼歪斜的患者来说,可以加地仓、四渎;对于存在睡眠不实情况的患者来说,可以加神门、三阴交;对于存在大便秘结的患者来说,可以加支沟、足三里;对于出现足尖下垂情况的患者,可以加抬足穴。

IMG_256

3、十二透刺法

十二透刺法主要是用长针透穴深刺的方法,主要的功能就是疏通经脉、活血祛瘀,主要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并且病程超过半年以上,关节筋脉拘急挛缩、对针感反应较迟钝的患者。

一般十二透刺法需要刺患侧,针具需要选择针尖稍钝的,并注意进针稍慢,以防刺伤患者的血管,造成内出血等问题,一般可以留针30分钟左右。具体做法如下,肩髃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对于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可以加风池透风府;对于肩凝不举的患者,可以加肩髃透极泉;对于足内旋和外翻情况同时存在的患者,可以加商丘透照海;对于出现足下垂的患者,可以改用解溪透中封。

4、督脉十三针

督脉位于人体的头面部,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背部和腰部。督脉十三针是通过针刺督脉调整全身机能、促进脑与脊髄改善的治疗方法,主要功能就是疏通督脉、补脑健髓,适用于多数偏瘫患者。

一般采用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这些穴位下针,需要留针30分钟左右。对于心气不足的患者来说,可以加神门;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可以加内关;对于存在肾气不足的患者,可以加太溪、涌泉;对于膀胱气弱的患者,可以加八髎。

IMG_256

5、调理脾胃老十针

调理脾胃老十针主要是调理脾胃的治疗方法,通过充足脾胃气,来旺盛气,达到调中理脾、行气活血的功能。可以使用于脾胃不和、消化力差的中风偏瘫患者。

一般采用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这些穴位下针,需要留针30分钟左右。同时,也需要针对于患者情况进行加减针,对于肝郁气滞的患者,可以加行间;对于出现呕逆而吐症状的患者,可以加中缝。

以上这五种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病程来选择应用,通常都需要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将其为一个疗程。在一个疗程之后,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重新制定方案。

综上所述,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当中,可以采用针灸治疗来促进患者的康复。但是针灸治疗的同时也要需要继续诱导患者进行锻炼,还可以结合推拿、按摩、理疗等措施进行更加综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