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房矿段西部凹陷带Ⅰ-20N-5矿体周边找矿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2

卡房矿段西部凹陷带Ⅰ-20N-5矿体周边找矿分析

赵贤 吴俊 肖长波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卡房分公司 云南个旧 661000

摘要:云南个旧是全球最大的锡多金属矿田,开采历史悠久。随着地表矿、浅部矿的大量开采,找矿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地质找矿必须转向深部矿、隐伏矿。本文通过对Ⅰ-20N-5矿体周边的凹陷带典型控矿控矿特征、含矿特征、控矿规律进行系统分析,为矿区下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个旧;地质找矿;凹陷带;控矿特征

1引言

云南个旧是全球最大的锡多金属矿田,地质找矿及开采历史悠久,研究程度较高。地表矿、浅部矿及易识别矿越来越少,地质找矿必须转向隐伏矿、深部矿、难识别矿,找矿难度越来越大。但是为了今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仍然需要加强对个旧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对个旧整个矿区进行新一轮的找矿。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西缘,与扬子地块和哀牢山结合带的结合部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强烈,成矿作用显著,是重要的成矿区带和锡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个旧矿区处于特提斯巨型成矿带与环太平洋巨型成矿带西端的交汇处,也是滇东南锡矿带上的最主要矿区之一,它不仅是一个超大型的锡矿区,同时也是大型的铜、铅、锌、钨和银多金属矿区。

2.2 矿区地质特征

本次分析区域位于老卡岩体西部凹陷带南段(卡房段)最末端,近东西向老熊硐断裂北盘。矿区地表出露地层主要有中三叠统个旧组马拉格段、卡房段(T2g21、T2g22、T2g16)碳酸盐岩地层,深部井巷工程揭露了T2g21、T2g16地层,每个段又包含多个亚层互层带,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岩层中的白云岩与灰岩的互层带及亚层互层带有利于层间构造发育,属于研究地区有利含矿岩性发育层。矿区褶皱以五子山复背斜及其上部发育的次级褶皱为主;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的老熊洞断裂、北东向的黄泥洞断裂以及一系列的次级断裂。区域内岩浆岩地表无出露,呈隐伏状态产出,为老卡岩体的花岗岩体,其类型为燕山期花岗岩,隐伏花岗岩体走向为北东向,北西倾伏的特征,埋藏较深,通常在1600米以下,岩体表面形态复杂,在花岗岩大岩基西侧形成多个次级阶梯状的小台阶,其走向与大岩基一致。这些次级台阶与大岩基所形成的小岩脊、小岩株,当岩体遇上覆地层薄弱带时,常形成岩舌状或超覆,这些小岩脊、小岩株对矿体的形成起到很大的控制作用。大岩基上突起的小岩脊造成上有背斜(穹隆),下有花岗岩脊突起,是区内最有利的成矿构造岩浆组合。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床类型

近年来,根据现有坑、钻资料和开采情况分析,Ⅰ-20N-5矿体周边勘查区矿床类型属于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其工业类型为锡、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与碳酸盐岩石的接触界面之间,为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矽卡岩形成的金属硫化物矿床,按产出部位和与花岗岩距离分为接触带矿床和层间矿矿床。接触带矿床以硫化矿为主,在硫化矿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局部有氧化矿。矿床以锡、铜共生矿为主。

3.2 矿体规模及形态产状

Ⅰ-20N-5矿体规模较小,集中在224-1线至226线之间,沿走向长约92米,倾向延伸20~50米,倾角5~45度,矿体厚度1~6米,平均厚度约3米。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在花岗岩凹陷部位沿岩体产出,当花岗岩局部反倾部位,地质体连续性较好,但品位变化较大。矿体顶板为灰白色细~中晶大理岩,与矿接触部位矽卡岩化蚀变明显。底板为白色、灰白色细~中粒花岗岩,局部半风化。

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带上,总体走向为北东,倾向北西,且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矿体形态主要为透镜状、层状、舌状矿体。矿石类型为黑色、灰黑色磁黄铁矿型块状硫化矿。矿石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辉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萤石、透辉石、石榴子石等;其次在岩舌的端部和硫化矿的边部多为氧化矿。矿石类型为赤、褐铁矿型土状、半土状氧化矿,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铁矿、褐铁矿、孔雀石、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电气石等。

3.2 矿体形态特征

(1)似层状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岩与围岩接触部位。

(2)层脉状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岩脉上下及端部。

(3)舌型状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岩脉或岩舌的上下。

(4)透镜状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岩凹陷部位。

4 矿特征

Ⅰ-20N-5矿体周边的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锡、铜共生矿为主,矿区内矿体赋存规律为:岩体凹陷控矿、断裂控矿、地层控矿、交汇富集、带状分布、成群出现。总体上受地层、构造、花岗岩形态联合控制。

4.1 地层与岩性对矿体的控制

研究区内的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系个旧组地层,前人研究资料表明,个旧组地层中具有较高的Sn元素背景值,矽卡岩类型矿体远矿体围岩灰岩中的成矿元素含量(Sn:2.41×10-6,Cu:12.86×10-6),普遍高于同类岩石大理岩的成矿元素含量,说明近矿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发生了迁移,该类型矿体成矿物质部分来自灰岩。

个旧组地层岩性差异较大,不同岩石对上侵岩浆的不同阻滞作用,造成了矿段内北东向的花岗岩突起形态变化较大,常出现凹槽、凹兜、岩舌、岩脊等有利成矿的形态格局,这些花岗岩形态继而控制了接触带矿体的产出形态。

4.2 构造对矿体的控制

勘探区矿床的形成,与断裂构造的控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矿液的运移、储存和对花岗岩局部形态的影响。在岩浆沿断裂构造侵入、冷凝、分异,收缩过程中,再次加强了断裂活动,产生了新的节理、裂隙及滑动破碎构造,为矿液的充填,交代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几乎所有矿床(点)矿体的分布都直接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4.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矿区内的岩浆岩主要是花岗岩,赋存标高在1500米附件,东高西低,属于燕山晚期产物。花岗岩主要有黑云母花岗岩、含斑黑云母花岗岩、浅色细~中粒花岗岩、斜长石等组成。是矿区内的主要成矿母岩。在矿体的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与热能供给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接触带矿体的重要控矿元素。

矿体和花岗岩在空间分布上有一致性,在矿区内花岗岩为锡、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其接触带矿体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剖面上,矿体均受花岗岩的严格控制。

岩浆期后花岗岩的残溶体,沿岩体的上部或旁侧的原生构造侵入,形成花岗岩脉、岩脊及与之对应的凹陷带等,在花岗岩的转折部位,容易产生盆状、槽状构造,形成复杂的透镜状矿体。

5 结论

本区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成矿过程,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燕山期花岗岩侵位是主导因素,岩脊空间展布和成矿性也明显受构造、地层等因素制约。

(1)燕山期花岗岩:矿区燕山期花岗岩与锡、铜矿化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在空间上,次级突起产于主突起上部,呈岩脊、岩舌、岩枝状产出。区内岩体是燕山晚期花岗岩经过高度分异的有利于锡、铜矿化的成矿岩体。

(2)构造因素:区域内花岗岩体空间就位受构造条件制约明显。原因在于当岩浆上侵时,更易于进入背斜构造及断裂内,因为属相对张性环境,背斜向上扩展的空间大,易被岩浆沿袭和占据,提供导矿通道和储矿空间。

(3)地层条件:区域内岩脊顶端矿体主要赋存于个旧组卡房段的第五层(T2g15)钙质和钙镁质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中。这些层位中主成矿元素Sn和Pb的质量分数非常高,是世界碳酸盐岩丰度的几倍。岩脊顶端矽卡岩型矿体远矿围岩成矿元素含量高于同类岩石近矿围岩,说明地层中的锡和铜元素在成矿作用中可以提供一部分矿源。

参考文献:

[1] 庄永秋,王任重,杨树培,等.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2] 陈守余,赵鹏大,张寿庭,等.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多样性与深部找矿[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4(2):319-324.

[3] 程彦博,童祥,武俊德,等.华南西部地区晚中生代与W-Sn矿有关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及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0,26(3):809-818.

[4] 戎景会,陈建平,尚北川,等. 基于找矿模型的云南个旧某深部隐伏矿体三维预测[J].地质与勘探,2012,48(1):191-197.

[5] 刘明,彭省临,王力,等.个旧老-卡岩体接触-凹陷带锡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矿产与地质,2007,21(4):39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