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2

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意义

杨智博

洛阳富川矿业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500

摘要:露天矿山的运营过程中,环境管理是确保地质稳定、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关键。聚焦于生态平衡、资源可持续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维度,本文探讨了地质环境治理的基础与必要性以及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的目标与意义。恢复地质环境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公众健康与环境质量,构建绿色经济模式的努力,是为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并维护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关键词:露天采矿;地质环境治理;生态平衡;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引言:

在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下,露天矿山作为重要的原材料供应源,其地质环境治理成为普遍关注的议题。有效治理可以最大化减缓矿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促使环境与开发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进一步地,恢复工作不仅修复了由采矿活动导致的破坏,而且增强了地区的环境质量,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并为区域生物提供了多样性和栖息地。随着绿色经济战略的崛起,清洁、低碳的产业发展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新引擎。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础与必要性

(一)生态平衡视角下的地质环境治理意义

地质环境治理是通过适当的治理措施,如土地整治、废弃矿山的封闭与植被恢复,朝向复原或新造一个功能稳定的生态系统迈进。地质环境治理策略需依托科学理论,比如景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环境科学等,这些理论为恢复计划提供路径,如何选择植被、土壤修复技术和水土保持措施等都需要深入研究,以实现最长远的生态效益。

环境治理中,评估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程度显得尤为重要,用以监测治理成效。生态服务涵盖了从纯净水源供给到土壤肥力再生、自然美景形成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恩惠。而一旦生物多样性下降,上述生态服务便会受损,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量化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对定量监控、评估工作效果具有辅助决策意义。

治理工作应考虑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自然修复能力强的区域可以采取让其自然演替,而那些自我恢复能力弱或生态风险高的环境,则需要人工干预以促进系统恢复。干预措施要保证生态过程的重新启动,使之在满足人类经济需求的同时,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二)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下的治理重要性

理想状况下,通过治理能够恢复或接近原有地表形态与植被覆盖度,使土地资源在遭受采矿活动破坏后能被合理安排,用于农业、林业、旅游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此举不仅减缓了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而且确保了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稳定,实现了矿区区域能源与物质的长效循环。

从长远视角出发,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对防止环境恶化、减轻后代治理负担同样具备卓越意义。未经妥善处理的采矿遗址,将成为污染源,对周边水质、土壤质量和大气状况构成威胁,这些污染最终转嫁给下一代,形成跨代际问题。因此,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框架下,当前的环境治理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智慧选择。

值得强调的是,围绕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目标,地质环境治理必须依靠创新科技,如遥感监测、GIS(地理信息系统)、生态修复技术等,这些先进技术有助于提高治理的精确性与有效性,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1]。同时,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估(LCA),分析各阶段资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找到可持续治理策略,引导矿业逐渐向绿色、生态型转型。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质环境治理作用

在经济层面,有效的地质环境治理有助于降低因矿山弃置导致的后续修复成本,转而可能激发新的经济活动,如通过土壤修复和景观重塑,废弃矿区可转型为旅游胜地或可再利用的商业用地,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矿山关闭及其后续土地利用规划若得到妥善处理,可扩大就业领域,为从业者提供新的职能角色、工作机会和技能培训,涵盖环境监测、生态恢复和可持续旅游等多元领域。

社会层面上,地质环境治理的实施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居住在矿山区域的社群,经常承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通过系统治理措施,可以减少有害物质释放至环境中,改善空气质量与水质,维护当地居民健康。同时,地质环境的改善亦有助于提升居民对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进社区凝聚力。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的目标与意义

(一)恢复地质环境功能的目标

首选目标为土壤复育,旨在通过技术手段恢复土壤肥力,减少重金属残留和土壤侵蚀。此外,土壤复育后可推动生物群落自然演替,逐渐恢复局部生物多样性。其次为水文恢复,调整被破坏的水文循环系统,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的再生与合理分配,以保障区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归还水周期的稳定可为周边生态平衡提供水量保障[2]。此外,水文恢复亦涉及湿地、河流、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以增强水质自净能力。

从景观恢复角度而论,目标中亦包含山体轮廓和植被覆盖的修复与塑造,以形成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美观自然的景观格局。景观的可持续规划与设计,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升地区景观价值,增进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区域的旅游吸引力。

此外,地质环境恢复的深层次目标还关乎于碳汇能力的重建,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通过有效的地表植被恢复,促进植物生长,进而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能力,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提升区域内的气候稳定性。

(二)提升公众健康与环境质量的意义

针对公共健康领域,矿山作业常伴随粉尘、噪声和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这些因素可导致呼吸道疾病、听力下降以及其他慢性病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因此,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不仅须消除这些危害源,还需树立一道抵御污染向外界扩散的屏障,如植被带或湿地,以降低居民患病的可能性,保证居民享有清洁空气和安全饮用水。并且露天矿山对于地表覆盖和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会破坏当地原生态平衡,使得生物多样性退化。地质环境的恢复工作必然着眼于生物栖息地的重建,促进本地动植物种群恢复,从而维持生态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地质环境的品质直接关联到整个社区的生活质量及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居民福祉,间接促成了房地产价值提升、旅游业发展等正向的社会经济效应,令人居环境更宜居、更有吸引力。

(三)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与构建绿色经济模式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于区域环境来讲益处数不胜数,包括提高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抵御外来入侵物种的能力。这意味着,更加稳健的生态系统能够为经济活动提供持续的原材料和稳固的生态服务,如洁净水源供给、土壤肥力保持与气候调节等。

另一方面,绿色经济模式的构建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在防止生态过度消耗的同时进行。通过渔业、森林温泉以及生态旅游等可持续产业的开发,恢复后的矿山区域能够成为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与就业机会的基地,从而有助于促进当地社区的经济多元化与提高经济质量。这种理念呈现了一种经济增长与涵养环境资本并存的局面,彰显了“绿色增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3]。除此之外,这一转型过程鼓励了清洁技术、再生能源与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以降低碳足迹和环境影响。矿区生态恢复之后,不单是一个站点的再生,更是对于区域生活质量、生态完整性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全面增强。

四、结语: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是一场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多领域的集成行动。资诸本文的分析,旨在为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规划提供深层次理解。通过考量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等多面向因素,明确了治理与恢复的目标;进而,通过具体措施,实现了公共健康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强与绿色经济模式构建的目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的实践,赋予了区域发展新的动能,同时,呼吁持续的研究与创新,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方得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张华,于海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评价与生态修复治理对策——以劳武煤矿为例[J].中国井矿盐,2024,55(02):35-37.

[2]王倩.河南省某玺石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治理[J].中国井矿盐,2024,55(02):38-40.

[3]袁梦丽,尚学勇,杨飞.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实践研究[J].煤炭技术,2024,43(03):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