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养生误区与正确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6
/ 1

中药的养生误区与正确方法

吕芋儒

四川省成都市 崇州市中医医院 611230

当前,亚健康状态在我国占有人群较高,严重影响国人的身体素质及健康状态,给个人、家庭、社会及工作都带来负面影响。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状态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而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正在凸显出来。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养生也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很多人选择各种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身体是不是需要!

中药的应用有严格的标准,张仲景《伤寒论》用药很重要一条原则就是“有是证用是药”,而我们所谓的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是中医大夫经过对患者望、闻、问、切四诊之后,综合分析而得出的一个判断,并不是简单地套用,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补来养生。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药、中药、下药。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就表示,中药如果应用不当,也是会造成机体功能的损害和偏差。

误区三: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那日常养生中要怎么做呢?建议从以下两点入手:

1,天人相应,顺时选药:春夏季不宜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气伤阴;秋冬季节要慎用寒凉药物,以防耗伤阳气。同时也要注意顺应脏腑的生理特点:五脏分主五季: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春季气候渐暖,万物生机盎然,故方药养生以清补、柔补、平补为原则;夏季阳气蒸腾,万物生长最为茂盛,方药养生要以甘平、甘凉之品为主,不宜用燥热补药,以防燥热伤津助火;长夏暑热交蒸,湿气较重,方药养生要以清补之品为宜,辅以芳化运脾之药,以防滋腻困脾;秋季气候由热转凉,万物由“长”到“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干燥,易伤人体阴津,肺旺肝弱,脾胃易受其影响,故秋季方药养生保健要以护阴润燥为主,辅以补养气血,忌服耗散伤津之品;冬季阳气潜伏,万物生机闭藏,肾气最易耗损,方药养生要遵循冬令进补的原则,宜用性温益精之品,以补益肾气。

2,辨证论治,审因择药:人的体质有强弱,病因有虚实。如体虚一般表现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但临床表现并不一定典型,也不一定单独出现。因此在使用补法时,需要全面考虑,注意补勿过偏,不可矫枉过正,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以补益为主的养生保健方,组方必须注意君臣佐使的配伍,阴药与阳药的并举,寒药与热药的调和,气药与血药的同用。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在审因择药的同时,也要注意扶正祛邪,重视调理脾胃。现代物产丰富,生活优越,人们往往重补而轻泻。形体肥胖者,气血痰食壅滞已成隐患。因此,泻实之法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方法有汗、下、清、消等,以不伤其正为原则。

提醒广大养生爱好者,如果想通过中医药的方法养生,可以到正规中医医院咨询相关中医大夫辨明体质,合理选择药物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正确运用中医药的“以偏治偏”,使自己“阴阳和”、“气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