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0
/ 2

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第一作者:高代银    通讯作者:杜宏杰

南郑区人民医院   陕西南郑   723100

【摘要】目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研究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疗效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以随机抽签方法加以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25例患者,施行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25例患者,行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随机并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以及CASC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及椎间盘高度及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可以同时调节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这种联合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眩晕症状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低频电刺激;倍他司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不稳定行走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但效果不一[1]。低频电刺激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皮肤区域施加电流以刺激神经传导,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组织的功能。倍他司汀是一种钙通道拮抗剂,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进而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并对其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以随机抽签方法加以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25例患者,施行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25例患者,行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8.64±6.35)岁,病程为2~15年,平均为(6.32±2.51)年;研究组患者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57.84±6.26)岁,病程为2~14年,平均为(5.43±2.66)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施行倍他司汀治疗:口服5mg/次,1次/d。

研究组行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倍他司汀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低频电刺激方法如下:频率为2-10赫兹,选择在头部特定的皮肤区域,如颞部、额部或枕部进行刺激,治疗时间和频次为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连续治疗4-6周。在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时,患者应放松身体,保持舒适的姿势。同时要注意刺激强度的调节,避免刺激过强或过弱。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进行疗效评价。改善率根据CASCS评分计算,即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及椎间盘高度。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内容包括:肩颈疼痛、麻木酸软、颈部活动、臂丛神经牵拉实验以及头顶压试验。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分为计量资料(t)和计数资料(X²),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版本)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使用样本数量和百分比表示(n,%)。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当P值小于0.05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都有所下降,CASCS评分都有所上升,但是明显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的症状改善情况(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示: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s

VAS评分                     CASCS评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25

6.45±0.68  1.45±0.21

70.35±0.54  94.86±0.60

对照组

25

6.46±0.64  2.24±0.38

73.65±0.56  89.86±6.51

t

0.063       10.765

25.096       4.525

P

0.950        0.000

0.000        0.000

2.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疼痛情况及椎间盘高度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及椎间盘高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疼痛情况及椎间盘高度对比s

组别

例数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

椎间盘高度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25

16.54±1.22

5.82±0.45

5.45±0.81

4.34±0.21

对照组

25

16.78±1.65

9.25±0.54

5.23±0.69

5.03±0.22

t

0.124

21.725

0.818

8.236

P

0.898

0.000

0.416

0.000

2.3症状体征评分

研究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见表3

3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肩颈疼痛

麻木酸软

颈部活动

臂丛神经牵拉实验

头顶压试验

研究组

25

1.38±0.12

1.29±0.11

1.24±0.16

0.85±0.14

0.77±0.09

对照组

25

2.16±0.38

2.07±0.27

1.93±0.22

1.66±0.24

1.85±0.27

t

4.392

2.215

3.976

4.372

8.44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低频电刺激和倍他司汀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方法之一。低频电刺激通过刺激神经传导,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组织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倍他司汀是一种扩血管作用的药物,可以增加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低频电刺激可以通过改善脑血流,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从而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症状。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元活动,增强神经调节功能,从而改善动脉的舒张,增加血流量[2]。低频电刺激还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的功能,减轻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供血不足状况。倍他司汀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脂质成分,过高的胆固醇水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影响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倍他司汀的使用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改善动脉硬化,增加血流灌注。低频电刺激和倍他司汀的联合治疗可以产生协同作用,相辅相成地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低频电刺激可以通过改善脑血流来缓解眩晕症状,而倍他司汀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来改善动脉硬化,两者结合可以在不同方面共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低频电刺激还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倍他司汀则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来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神经损伤。

综上所述,低频电刺激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够改善脑血流、减轻动脉硬化、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飞虎,李芳芳.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12):1702-1706.

[2]蔡建辉,吴振华,夏文辉,魏锦轩,孙晓伟,李洪涛.电针双侧晕听区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5):873-876.

[3]孙丽燕,李景莉,李亚楠,李宏锦,王淑珍.舒血宁注射液合倍他司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4):2748-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