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视阈的医生身份建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9
/ 3

基于多模态视阈的医生身份建构研究

刘欣媛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临沂276005)

摘要: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两例医患诊疗视频中医生身份构建的类型、方式和结果。研究可知,在医患交际过程中,医生综合不同模态和媒体系统,建构了专家身份和朋友身份,其身份是动态变化的,最终目的是解答患者疑惑、消除患者疑虑、形成良性医患沟通、提升诊疗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医生身份建构;医患交际

指导教师:晏林,副教授,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医患会话中抑郁症疾病叙事的空间表征研究”(202310452063)

一、前言

身份建构是动态变化的,人们根据不同生活情境、需求、交际对象等,建构不同身份。“身份不仅指一个人的出身、职业、资格等固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还指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中个人主动建构的形象”[2],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份建构“指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1]医务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自身职业特性、特有的思维方式、话语主动权,积极构建权威身份、塑造专业形象。同时,根据不同医患交际需要,建构不同身份。本文立足于医患交际会话中医生身份建构使用的媒体,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阈,探索医患交际中医生所使用媒体的效果与作用。本文所用案例均出自哔哩哔哩UP主“神经外科贺晓生”与“肿瘤医生赵东兵”的公开视频,符合医学伦理,不涉及医患隐私与敏感内容。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框架

“多模态话语指综合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3]。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如对话时伴随肢体动作。多模态语篇分析是指将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纳入统一分析范畴的研究领域,其出发点是将图片、手势、表情、声音特征等非语言符号视为跟语言一样的表意资源[4]。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主要由五个层面的系统及其次级范畴组成,分别是: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和媒体层面,其中,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包括语言与非语言两大类[3]。语言与非语言媒体在医患交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医生根据不同情况构建不同身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受到不同学科专家的重视,但是我国对多模态话语研究的起步晚,直到2003年才出现相关介绍文章,最早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引入国内的是李战子教授[3]。之后,越来越多的会话分析者、语用学家等投入到身份建构问题的研究之中。多模态话语研究迅速发展,相关文章数量日益增长[4]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医患交际对话分析

医患交际普遍具备完整会话结构,即包括开端、本体和结尾三部分,将此结构细化可分为开始、病情陈述、病史回顾、病情诊断、治疗建议以及结束六部分[2]。不同模态话语能够相互补充、调整、强调、协作,从而促进交际双方理解对方话语。

医患交际中的语言与非语言媒体作为不同模态话语的意义传递载体,在身份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语言媒体包括纯语言与伴语言两部分。简单来说,纯语言是指声音与文字,伴语言包括音响、音调、字体、布局等[3]。纯语言贯穿医患交际始终,伴语言在医患交际过程中控制节奏。“非语言媒体包括交际者的身体动作和交际者在意义表达中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3],在会话过程中能够有效辅助语言媒体,完善表达意义,降低会话难度。

下面的例子中,患者是一个小女孩,脑部有囊肿,身体无任何不适症状,被之前医院误诊胶质瘤且需要手术:

例1

医生:嗯,你说孩子有啥症状吧。

患者家属(女):没症状。

医生:没症状为啥做检查?

患者家属(女):摔了,把头磕了我不放心。

医生:没有症状是吧?

患者家属(女):啊。

医生:这有一个囊肿,这是个先天性的。那么,通常我们对它也不做手术,如果这孩子没有症状不用去管它,如果明显的松果体区造成了比如说上视困难什么的,是吧?我们可以考虑眼球运动障碍,通常不对它做手术,除非它是肿瘤,但现在没有证据是肿瘤。你看有没有矢状位的。啊,这就是个囊肿,它会否造成症状呢?比如说眼球运动,我们叫Parinaud综合征,上视困难。如果有症状我们去考虑手术,没症状不考虑手术,啊。这是个良性的先天性的。

患者家属(女):不是胶质瘤吗?

医生:不是胶质瘤。

患者家属(女):因为某医院说是胶质瘤。

医生:不是胶质瘤,好吧?

患者家属(女):它就是一个

医生:囊肿。

例1的对话是完整会话过程中的病情诊断阶段。医生利用听觉模态询问、分析患者病情,解答患者家属疑问;利用视觉模态,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细致分析患者病情,补充听觉模态传递意义。并且在病情分析过程中,医生恰当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分析,塑造了“病情分析者”与“病情诊断者”形象,构建了拥有专业知识、职业敏感性的“专家身份”。

例2与例1出自同一组会话,例(2)是此语料的治疗建议部分与结束部分:

2

医生:它就是这两个唯一一点就是第六脑室和韦氏囊肿是一回事,这是个先天性囊肿,它就是囊肿

患者家属(女):因为它压迫了这个……

医生:它没有压迫。

患者家属(女):它这个写了……

医生:它写的不对!什么叫压迫?产生张力叫压迫,连着不叫压迫,连着是不叫压迫的,这个描述是错误的。

患者家属(女):某医院说让做手术。

医生:不做,谁让你做手术的告诉我?绝不做手术!听见没有?是错误的,它引起压迫的概率很低的。

患者家属(女):就是有症状,然后……

医生:对,一定是有症状才考虑手术。

患者家属(女):再来。

医生:哎,对,这很少有症状的。

患者家属(女):谢谢谢谢。

医生:没事,千万不要做手术,做手术是错误的。

患者家属(女):那我是一年还是半年再来?

医生:你都不用来,它永远是这样。

患者家属(女):谢谢谢谢谢谢。

医生:它也不会变化了。

患者家属(女):走了走了吃好吃的去。

医生:嗯嗯,好好教育啊。

例2中,患者家属十分担忧患者,医生敏锐的察觉到患者情绪,并且综合利用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控制语气、语调、语句停顿、声音大小等伴语言要素,结合手势、头部等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向患者家属强调患者完全不需要手术的严肃性,并且恰当运用了打断策略,有效消除了患者家属的疑虑与担忧。在此过程中,医生利用非语言媒体补充并强化了语言媒体传递的意义,有效建构了“专家身份”。

例3

患者:我来的时候,我

医生:害怕

患者:我好像没有希望那种,我就觉得我可能这就这样了。

医生:就完蛋了。

患者:完蛋了,对。

医生:哈哈哈,不会。

患者:好像就抱着完蛋的那个

医生:你是蔑视大夫,啊。

医生+患者:哈哈哈哈哈哈

医生:或者小视大夫。

医生+患者:哈哈哈哈哈哈

患者:我觉得我的病好像就是已经走到那个……

医生:你太悲观了。

患者:没治的那种。

医生:哎,你太悲观。有些真没治。你看今天来了两个,一个就是脑干上的一个老人,这没办法,75岁,一天比一天差,你一动更重。还有一个是女性的,啥症状都没有,但是脑子深部有一个东西,你一做她就瘫,你不做摆在里边。各有各的麻烦,各有各的痛苦,所以想开点咱还不错,往回看还有2/3受苦人,咱还在上面。所以心情啊,乐观也很重要。

患者:反正自从做完手术我就非常乐观。

医生:哈哈哈。

患者:我就觉得好像我我就好了,就像很健康,我就觉得我非常健康的人好像就没有什么毛病。

医生:没有啥毛病,哎哎哎。

患者:能跳,能唱,能说的那种感觉到。

医生:对对对,做了以后。

患者:没啥影响。

医生:马上就出现了这个天也蓝了。

患者:对,天也蓝了。

医生:要珍惜,要珍惜日子了啊。这个大祸你躲过去了。

患者:对。

医生:重生了是吧?就这种感觉。

患者:对,就是重生了的感觉。

医生:所以对老汉要好,对子女要好。

患者:嗯。

例3中的患者是一位来复查的女士,她表达出自己曾经有过消极情绪,医生显然理解到患者现在仍有一些消极情绪,为了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医生开始采取措施。首先,医生判断出当下氛围轻松后,表情温和,同患者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以幽默的方式表示患者应该相信医生的能力,拉进同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然后,医生表情、语气、语调略显严肃,结合脑部、手势等肢体动作,同患者分享了其他病例,以实例劝导患者。最后,医生表情、语气、语调回归柔和,开导患者要珍惜当下。在此例中,医生构建了真诚开导的“朋友身份”,有效地劝导了患者,与患者产生了共鸣,维系了医患关系稳定。

例4中,患者是一位前来复查的患有胰腺肿瘤的女士。这位患者的肿瘤大小不足1.5公分,手术可做可不做,医生建议继续观察,但患者有些摇摆不定:

例4医生:医生不建议你做就是比较这个手术对你的身体的损害,权衡利弊,觉得你做有点亏才让你观察的一边用手势比划辅助解释,一边用严肃眼神注视患者,语气严肃)。

患者:是,上次您也是这么着,亏大了,你要做你就亏大了。本来您是这么说的,反正我回家就跟他们学,我说大夫说了你亏大了,我说我咋亏大了?说你本身在这呆着,它不碍事,你要做了影响你很多事,那会您说那个血糖肯定是吧?多少胰腺要得去一大部分不会光取一小绺的是吧?

医生:对的(点头,语气回归平淡)。

患者:那我还是这么先看着,等我哪天要憋不住了,我要想做了

医生:你再来,好勒。

患者:谢谢您。

医生:不用谢。

在这个例子中,医生调节语气、语调、语言停顿,使患者理解给出继续观察建议的原因,同时结合眼神、肢体动作,补充解释给出继续观察建议的原因。结合整个会话,可以明确看出医生尊重患者选择,给出最真诚的建议,成功塑造了给出真诚建议的“朋友身份”并且得到了患者的理解。

四、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医患交际中医生身份是动态变化的,是依据具体语境需求变化的。医生综合利用不同模态、不同媒体系统,建构不同身份,促进医患交际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医生身份根据语境需求进行调整,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拉近医患双方心理距离,激发医患情绪共鸣,维系医患关系稳定;第二,语言媒体与非语言媒体相互补充、强化,更好地帮助医生传递表达意义,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第三,医生综合运用不同模态建构身份,医生身份变化更加灵敏,同时调动不同感官器官,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促进医患双方互相理解。

参考文献:

[1]项蕴华. 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5):188-192.

[2]冀新艳.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医生身份建构研究[J]. 西部学刊, 2020(01):151-153.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01):24-30.

[4]冯德正.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探讨[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3):1-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