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广西传统教育研究——以骑楼历史文化研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广西传统教育研究——以骑楼历史文化研学为例

许丹婷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53000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语文教育提供方向性引领。首先,就新课程对中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的关注程度而言,二零零一年出台的新课程要求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基础能力训练阵营,并与听、说、读、写作构成初中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从此之后,“综合性学习”板块便开始引起中国教育界极大的重视。历经十余载后,于二零一一年出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二零一一年版)》(下文简称《课标》),这次《课标》正式确立了语文教育综合性课程的课程目标、实践建议和评估建议。因此“综合性学习”这一模块再次受到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其次,从《课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来看,《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对于承继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革命优良传统,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所以,在语文课程中怎样合理的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教育,还是个亟需研究的问题。语文综合性教学中也有一个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板块”,致力于加深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和了解。所以,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复习“传统文化板块”的教学研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适应了语文课程学科特点的需要。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学员的传统文化积极性

《课标》中明确提出“综合性课程应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计划,组织,调整与实施能力。”由教学建议得知,语文综合性教学模式注重协作精神的培养,也能有效地培养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新时期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角色扮演,辩论赛,研讨会,演讲会等形式进行语文综合性教学中“传统文化板块等”教学、朗读会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活动趣味性。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进行这一主题游戏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来理解古人交往之道。在《伯牙绝弦》这一活动中较为着名的历史典故中,透过我们对人物的刻画去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历史角色,还能更深刻地感受俞伯牙因此而失去钟子期等知音后的伤感。校际之间的联合演出通过对两位历史角色表情,动作和语言的模仿和对历史镜头的还原,不只是角色扮演中的同学们都能深刻体会古人友谊的博大精深,就连现场收看的同学们也能被精彩的表演场景所吸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生动有趣,也可以激励初一学生尊重他们的友情,以还远史实情境为载体,帮助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内涵。

二、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习者创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窗口

语文综合性课程具有开放性,具体表现为课程内涵,方式,时间和空间等方面。一,研究内容的开放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语文综合性教学中应突出语文等课程,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开放,也应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放。而在部编版课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语文综合性课程这一独立板块,且语文综合性“传统文化板块等”所占比例更大,尽管目前部编版语文课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但我国属于人口较多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政治,人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这些情况来看,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还可以因地制宜,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全国民风民俗,文化遗产和资源来开设课程。二是学习方法开放,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学习者在小组中分工协调能力,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性挖掘。三、语文综合性课程开放性也就是指课程时间开放。教学时段不再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传统文化文化教育,比如在组织《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活动时,它可以带领同学们利用双休日及假期时光参观先烈纪念陵园,红色革命基地等,感受爱国主义名人无私的奉献。四是表现为空间广阔,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通道不只是局限于课堂,更需要引导学生踏出课堂并走向社区,而博物馆、革命基地、红色景区等都是传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宝地,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更为的全面和系统,眼界也会显得更为开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综合性学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明显的表现性,这为其引入了一种独特的学习策略——情境式教学。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学习者可以与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不仅增强了学习者的角色认知,还让他们体验到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学业目标的理解,并追求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语文科组利用学生实践课这一平台,引领学生走入距离校园不远的“骑楼文化街区”。在这里,他们汇集了岭南地区各个不同地理位置的代表性建筑,并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岭南建筑文化》这本书的某些内涵。当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现场实际情况,精心策划教学任务列表。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教学环境,将知识、思维、艺术和人文这四大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完美结合,助力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返回教室后,教师必须及时巩固情景教学的成绩,积极组织进行“家乡建筑我介绍”讲座活动,要求学员配合简短的图画呈现,以清晰流畅的语言讲述家乡建筑的特点,教学内容编排要有逻辑性。

三、课堂内外阅读互补解读

我们的目标是整合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专业素质,这也是我们开展文学类图书读书活动的核心目标。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模块中的作文部分就是“说明的顺序”,并为学生提供了任务清单和后续调查报告的编写指南,其中也包括了关于建筑物的实例描述。

《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是一篇以描述建筑为主题的知名说明性文章。在文章中,作者精心挑选了苏州市花园的各个方面,如选择、布局和装修等,并通过严格的叙述顺序和简洁但富有趣味性的文风,展示了这座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及其所包含的建筑思想。《岭南建筑文化》这本书描述的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有所不同,它们从各自独特的美学角度探讨了各自的描述对象。通过阅读课文《苏州园林》并与《岭南建筑文化》进行对比,学习者能更深入地理解描述对象的文学特性,并因此对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共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为"身边的文化遗产",而岭南文化建筑正是他们熠熠生辉的代表。阅读《岭南建筑文化》一书,以及围绕阅读整本书所开展的各项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全面融通,既基于教学主题,又有向课外扩展,从而达到了对我国语文学科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

四、结语

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洗礼,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展现出了强大的文化活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场所,语文课堂有责任和使命去继承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基础教育逐渐过渡到高等教育,这是他们形成人生观和思想的关键时刻。由于这一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他们对文化常识的认识范围相对较窄,而对文化常识的理解深度也相对较浅。因此,充分利用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语言课堂教学中,对于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