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

胡银林

上海市青浦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性课程变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一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也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我们学校是一所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创办于 1999 年。它的诞生也是顺应了以人为本、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迄今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没有统编教材和评价运作机制的特殊教育职业学校来说,要对学生实施基础文化和职业技术培训双重教学任务,教师专业发展是何等的艰难。

教育部颁布的《盲弱智学校课程方案》未涉及特殊教育职业学校。这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也就是说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是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生源是以智障学生为主的特殊群体,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普遍都很薄弱,同一班级内的学生个体内及个体间差异很大,普通中学和职校的教材跟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他们的需要。为此,我们以构建“学做人、学文化、学技术”教材体系为目标,以适应特殊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为使他们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有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经过实践和探索,我们不仅构建起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还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各类校本课程和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事实证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双向的、是互利的。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研修

(一)举行校本课程培训

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如达不到一定要求,就不能有效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前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必须具备课程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必须具备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必须具备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基于我校当时教师专业水平的现状,我们也深感到校本课程开发带给我们教师的巨大挑战,同时它也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在市、区各级领导和教育专家们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

1.理论培训。为了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教材编篡工作,了解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改理念,我们聘请教育局领导、特教专家、专业技师来校作有关课程理论方面专题培训,使我校教师了解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向,了解轻度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2.知识培训。我们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市教研室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特教专家教授组织教师就“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编写原则、编纂技能”等进行专项培训。通过培训与实践,教师们都能自觉地从课程结构的整体出发,全面理解分析学科知识的结构,对所教学科、专业的课程有了全面认识。

3.能力培训。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与教材编纂的同时,我们又结合科研课题与教研组建设,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与编写。进行专业应知命题、题库建设、专业应会纲编制和专业技能考证项目标准等专项能力的培训。构建“教、修、研”一体化培训模式,形成了一条“教学实践——学习型组织——团队研究——再指导实践”的培训链,使教师在本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开发校本课程

1.从国家课程包括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出发,努力夯实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的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力和水平,减少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的障碍,达到相当于初中学历的水平;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和实践,让学生达到“会一门、懂几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本领,为将来适应社会、成为服务社会的合格劳动者奠定基础。我校的文化学科使用的都是自编教材,在几轮的修订中,我们对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进行及时的反馈,收集学生实际存在的学习行为问题并进行分析,考虑自编教材与学生水平的适应程度,自编教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实际中的达成情况等,然后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业学习表现的实地观察和比较,过程中不断调整,以完善现有的自编教材,使教材更具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

2.从地方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着手,我们从学校所处的地区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出发,以饮食文化为主线,除了教会学生初级考证所要求的中式点心和中式菜肴外,拓展以上海地方传统小吃和地方特产的制作、餐饮服务、食品雕刻、菜看围边等同属于饮食文化的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学习内容,开发蕴涵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拓展型课程,使学生在对饶有趣味的饮食文化的学习中对家乡的民俗民风加深了解,有助于发掘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使他们增长见识,熏陶情感、拓展能力,并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对家乡、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之情。

(三)开展校本课程教研

以课题为引领,通过边实践、边研究、边积累,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着眼于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策略,通过对国家课程的筛选使其校本化,部分专业校本课程先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逐步实施成熟后有序列的纳人课程体系中。同时在学校课程开发实施中,我们高度重视对学校自己开发课程的科学性、价值性、需求性的评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和上海市教科院专家及时地对学校领导、教师课程意识与理论的培训,进行课程开发技术的具体指导。通过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不断明晰,教师课程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切实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学校课程开发探索的过程,也是我校师生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技术不断提高、学校课程资源不断建设与利用的过程。

二、做过了,学会了

1.校本课程开发提升了教师的精神世界

学校是为学生生存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以学生为本,所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区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区人员之间、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进行广泛地合作,长此以往,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精神世界。

2.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就不得不认真地学习一些课程理论,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用科学地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这必然引起知识结构的重组,以建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类。本体性知识是指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在师范院校中可以获得。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而掌握,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的,需要动态性地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主要通过教师自身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反思正好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特别强调的,这样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平台。

3.校本课程开发转变了教师角色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即需要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换;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转变;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的转变;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从“独奏者”到“伴奏者”的转变。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等角色。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课程评估而不仅仅是实施课程,因而必然有助于教师课程能力的全面提高。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定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等,因此,开发本身就是一个参与研究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对所教学科有一个更全面、整体的认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现实,因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潮、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开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