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震监测预报的误区分析与工作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浅析地震监测预报的误区分析与工作建议

赵燕

包头市地震台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要: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极其不利。我国作为地震频发国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旨在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有效性。然而,地震监测预报目前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地震监测预报的误区,并对如何提高该项工作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误区;工作建议

引言: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特大地震,如1966年在邢台发生的6.8级地震、1976年在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2008年在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以及2010年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关于地震前是否有前兆,民间一直流传着各种说法,如“地震云”“某些动物大规模异常行动”。作为地球系统复杂变化中的一种现象,地震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征,这使得地震监测预报的难度极大。自1966年邢台大地震发生之后,我国在地震监测预报就开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研究,同时该项工作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个部门都参与到了建设与发展之中。相比以往,当前地震监测预报的效率和准确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后,有效提高了地震监测预报的效率和质量。但要指出的是,目前地震监测预报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如果不能予以正确认识和创新工作方法,将会对这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故而,针对地震监测预报的误区分析与工作建议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地震监测预报存在的误区

第一,认为地震前兆与地震一一对应。所谓地震前兆,指的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现象。但是前兆出现并不代表突变现象一定会发生,有的可能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中途改变,最终没有发生。例如,许多人认为动物出现大规模异常行动就是地震发生的前兆,这种奇异的现象不能与地震一一对应,如果以此为依据进行地震预报,显然是不科学的,准确度也无法保证。

第二,地震云能预测地震。关于地震云可以预测地震是很多年前都已流传的一种说法,如九寨沟发生地震时,当时西安就出现过地震云。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地震云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能用于地震的监测预报。假如这一说法正确,全球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地震,而从相关数据的研究来看,并不是每次地震之前都会出现地震云,甚至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很低,所以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并不正确。

第三,地壳感应器可以预测地震。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中,有人就曾提出在地壳内如果安装若干感应器,便可以通过对地壳变化数据的收集,深入了解地震发生的一些机理或规律,从而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有力支持。但事实上,如何将传感器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就是一大难题,同时能否收集到有价值的数据得出正确结论也值得思考。因此,这种说法其实只是一种关于地震监测预报的发展方向。除此以外,目前对地震前兆的分析方法也较为单一,实现比较可靠、有效的地震预报存在较大难度[1]

二、地震监测预报的工作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地震监测预报发展观

在防范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想要最大化发挥其价值效用,就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地震监测预报发展观,这对做好其中的重点工作十分重要,有利于实现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相关工作人员要对现阶段地震预报的现实情况予以清晰、准确地认识,能够明白目前应用的一些技术手段是存在局限性的,使得地震预报的精确度存在一定偏差。对此,要立足实际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优化,以推动地震监测预报的实用化和科学化发展。第二,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已经较为成熟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并能将其与传统的数据方法进行融合,从而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精准度。总之,树立正确、科学的地震监测预报发展观有助于工作人员认清传统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并通过合理配置与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的效率和质量。

(二)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管理机制

在新时期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引入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工作理念和方法也有所变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保证各项重点工作的协调发展,继而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提供重要的保障。例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而各部门的分工不同,所以需要建立健全有关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为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再者,还要构建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公众,引导公众做好震前的防范,从而最大化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2]

(三)重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的快速处理

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不断发展中,地震遥感监测受到了许多单位和研究小组的关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预期仍有差距,如数据处理速度、遥感分辨率等。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组建一支具备更高水平的地震遥感监测工作队伍,并为其提供所需的资源,如地震遥感专用小卫星、配置最先进的数据处理设备等。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国海区和陆地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连续巡视和快速分析,以便有效识别出遥感异常,对可疑靶区进行重点监测。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可疑靶区周边地震台网的协作,以形成天上巡视与地上监测相结合的立体式地震监测模式。

(四)构建地震数据共享机制和地震信息汇合机构

该机构的构建中,需要设立对社会公众和全球科技界开放的信息中心。一方面,通过该信息中心可以对常规地震台网和卫星对地观测的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共享给全球有兴趣分析或研究的科技人员,使其能够共同参与进地震科学研究,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可以将自己观测到的一些异常现象或地震前兆发布在信息中心,而信息中心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甄别和处理,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依据,以提高监测预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加强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地震监测预报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目前在多个行业已得到广泛深度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成果。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开展情况不难看出,实践中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找出各项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加准确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但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较为落后,不仅效率低下,也难以实现对数据潜在价值的挖掘,甚至会因为人为失误造成数据失真,无法准确分析出各项数据间的因果关系。而大数据技术不同,它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并挖掘数据潜在价值,这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地震样本进行分析,以此获取更准确的地震监测信息,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3]

结束语:地震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仍处于发展摸索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因此,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分析当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误区,同时可以为有效开展该项工作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滨,郑智江.地震监测预报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性探究[J].科技风,2021,(05):89-90.

[2]赵明亮.地震监测预报的误区及处理措施探讨[J].居业,2020,(03):47-48.

[3]王卓识,李宁,史红军.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J].科学技术创新,2019,(3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