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路径探析

李涵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 重庆  401220

摘  要:人民政协的作用是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关键词: 人民政协  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应充分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因此,我们必须让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运用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为实现人民民主上下求索、不懈奋斗。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各级民主政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同时融合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特点,把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抗战。“旧政协”会议期间,中共与以民盟为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及部分民主人士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密切合作,共同谋求国家和平与人民幸福。“五一”口号发布后,中共最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不断创新,协商民主成效和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大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能够凝聚共识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运用好。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协商民主能够在广泛深入的协商中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运行特点。我们需要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体谅包容,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对各种意见和批评,只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略,就要让大家讲,哪怕刺耳、尖锐一些,我们也要采取闻过则喜的态度,做到有则改之、无责加冕,努力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有效工作,使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二、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需要完善制度机制

人民政协从最初的“代行人大职能”到“各党派的协商机关”,从“民主协商机构”再到“专门协商机构”,反映的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变化和政协本身的机构属性的专门化。“专门协商机构”是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不是说政协过去不是专门协商机构,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人民政协一个新的再定位。人民政协从成立时起就是我国政治体制中专门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唯一性。之所以给人民政协做进一步的再定位,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新时代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广泛多层制度化的体系,开辟了多形式多领域的协商渠道,政协也由过去特有的协商形式转变为现在诸多协商形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这个制度体系中,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这是它与其他协商形式相区别的主要特点。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职能责任,完善政协协商的内容形式和制度机制。要围绕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做文章,保障协商频次,完善协商机制,丰富协商形式,完善组织保障。突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既体现了政协性质定位的本质要求,也找到了地方政协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好政协组织协商平台作用,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就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和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明确协商内容、确定协商议题。民主监督议题应有一定比例,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民主监督。完善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等为重点的政协协商议政格局。开好全体会议,更加灵活更为经常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搭建界别协商平台,增强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实效,探索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等新形式。

三、不断提高协商能力,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

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协商能力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教育引导委员深刻认识、珍惜委员荣誉和政治身份,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责任,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组织引导委员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准确把握政协履职方式方法,树立协商理念,遵守协商规则,培育专业的协商能力和协商精神,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全面增强履职本领。首先,要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其次,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准确把握政协履职方式方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增强履职本领。

结语

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不仅综合承载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而且突出表明了人民政协的工作定位,集中体现了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职责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的独特优势。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工作主线,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担负起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