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研究

杨智颖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  内蒙古赤峰市 024200

摘要:目的:观察经导管内管在恶性胆管阻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住院的160例恶性胆管阻塞病人,经导管内管植入术。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及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1周和2周后,患者血清中的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胆道内支架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关键词:胆道支架介入;恶性胆道梗阻;效果;研究

恶性胆管阻塞在临床上很普遍,引起它的病因很多,现在最多的是胆管细胞癌、胰腺恶性肿瘤,以梗阻性黄疸为主。因其起病隐蔽,恶性度高,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失去了最好的外科治疗时机,并可导致肝功能受损,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活质量。对于那些没有外科适应症的病人,以减轻黄疸,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其主要目的。但因其术后需放置较长时间的引流,对病人生存品质的提高并不理想,与机体的正常生理条件不符。目前内引流主要采用姑息性外科手术,但近年来,随着胆管内支架技术的发展,导管内引流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160例恶性胆管阻塞病人,经导管内管植入术。160名病人中,102名为男,58名为女;研究对象为20~78,平均(70.31+1.31)岁的老年女性。

2.方法。治疗方法:全麻后行PTCD术,经皮导管穿刺术,确定梗阻位置和程度,并将导管插入导管内。9例行经皮肝针吸胆管造影,术后接受胆管内管支架植入;其余151名病人,经CT扫描,明确胆道病变及胆管情况后,亦作胆道内管植入术。在DSA监视下,选定穿刺路径,并依据靶胆的定位,决定穿刺的方位和角度。在无菌条件下,采用塑胶套式针头,迅速通过肝脏到达胆道,抽出胆汁后,塑胶导管外鞘推进胆管腔,然后在造影后,沿着套管外鞘插管将导丝送入阻塞段远端,然后取出支架,复查胆道畅通,放置胆道引流,3天后行泛影葡萄糖胺造影,如果发现支架膨胀状况正常,即可取出引流管。术后若条件许可,术后可给予放疗和化学治疗。

3.观测指标。(1)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和2周各抽取3ml空血,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血清总胆红素含量。(2)生存品质评价:采用SF-36(SF-36)对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护士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活力、心理健康、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整体健康八个方面,病人给予适当的解答,护士要将病人的解答进行登记,最后总结总结。每个项目都是100分,得分最高的都是最好的分数。护士对评分进行统计和统计,并将评价的成绩保留下来。最终将两个项目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并作比较。

4.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以SPSS20.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并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别。

二、结果

1.比较两组病人的生物化学参数变化。患者在用药1周和2周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详见表1。

表1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情况对比(x±s)

  1. 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

三、讨论

胆道阻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常见疾病,如黄疸、胆道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其危害大,死亡率高,因此如何有效地清除胆道阻塞是目前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恶性胆管阻塞发病隐蔽,多为中、中、晚期,常因无法彻底根治而失去根治的可能,传统方法是通过分流术或经皮引流来清除阻塞,但前者存在术中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术后病死率高,而后者易脱落,引流范围有限,易导致胆汁流失。

1.胆道阻塞和十二指肠阻塞是胆胰周末期癌症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表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会发生胆汁淤积、肝功能衰竭、继发肾衰竭、严重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等,并会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全身衰竭而死。胆道内置入内置入十二指肠内支架,是中、晚期癌症病人中的恶性肿瘤和十二指肠阻塞的姑息性手术。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①胆道支架置入术时,应从多个视角对胆道内及周围的胆树进行全方位照射,使其能较好地展示肝脏及周围的胆树结构,并选取适当的3级及3级以上的胆总管为其进行穿刺,其优点是降低出血危险,同时保留了较大的手术余地;胆道造影时应防止注射过量造影剂,以免引起胆管内感染;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在术中应用抗炎药物,并在术后2-4周内将胆道内支架置入,以防止进一步引起胆道炎症,并在此过程中使胆道肿胀得到缓解,以便于放置支架,防止其发生偏移。在手术前预防使用奥曲肽,可以明显减少患者手术后出现的无症状性淀粉酶增高。②在放置十二指肠支架之前,要进行足够的胃肠道减压,以减小胃容量,防止导管引线损伤,需要使用较大的鞘套,以保证其在胃中的稳定,有利于较好地通过胃腔;手术过程中应立即抽吸,并将患者的口咽分泌物排出,以防止肺部感染。③由于胆胰周肿瘤侵袭十二指肠,造成正常结构破坏,造成乳头水肿,十二指肠间隙狭窄,十二指肠支架放置于乳头上方,使其难以进行ERCP,而经皮穿刺技术在治疗上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恶性胆道阻塞是一种很普遍的临床病症,一旦发生,病人的肝功能会受到损害,肝细胞肿胀,继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血症、胆酸盐血症、高胆红素等系统性的病变,所以,在临床上,胆管引流通得十分关键。引流是一种简便、有效和安全的手术方式,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引流术指的是将胆管抽吸出来的一种方法。内引流是指通过胆道内支架,将胆道阻塞清除,将胆汁排出体外,从而达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结论:腹腔内引流和外引流对提高病人的肝脏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ERCP术后第1周和第2周周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血清总胆红素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提示ERCP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同时,利用该方法使肠道中的胆汁回流更加接近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利于病人术后的康复。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接受胆道化疗,特别是老年病人,这种情况下,微创胆道支架植入应该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提示胆道内支架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胆道阻塞病人的各种生理参数。我们的研究发现胆道内支架术后病人的生存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提示经胆道内支架术可有效地改善胆道阻塞病人的生存品质,并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总之:经内视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可改善良性胆管阻塞病人的症状,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可以依据病人的病情和病人的预后情况来选用合适的支架。

参考文献:

[1]周全良,浅谈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研究.2021.

[2]王宝杰.双支架联合植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合并胃流出道梗阻.2020.

[3]刘浩宇.关于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探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