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评价指标的建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幼小衔接评价指标的建构策略

戴秀萍

通辽市实验小学开发区富力分校  028000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桥梁,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的保育与教育已然成为全世界学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离不开质量评估的正确导向与科学指引。

关键词:幼小衔接;评价指标;建构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幼小衔接更加明确了教育评估改进的方向,要着重发挥评估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的功能,教师评价的作用不是“鉴定”,而是“赋能”。以往我园教师评价,由月考核、学期考评两部分组成。月考核针对该月教师教学实践的各个要素进行单项赋分考核,包括班级环境、早操、备课、听课、教研等单次结果性考核。学期考评则是叠加自评、同伴评、部门评、家长评的不同权重分的等次评价。以上评价倾向于标准唯一的“一把尺”评价,易存在只看结果的“一刀切”,无效用的“标签化”等问题。这种做法的确能够促使教师往金字塔的顶部靠拢,但不能激励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评价无论从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还是评价结果运用方面都亟待改进。

1幼小衔接的评价价值

在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幼小衔接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必然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变,关乎其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研究表明,幼小衔接会直接影响幼儿未来学习成绩和学习结果 ,也会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 。科学有效评价的幼小衔接能够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业成就的提升 ,而盲目无效的幼小衔接则很可能导致幼儿在整个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持续面临社会、行为、学业等方面的困境  。基于此,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有效衔接、帮助幼儿平稳过渡并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助力其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以及科学的评价是新时代推进幼小衔接的价值旨归。

2幼小衔接问题

衔接呈现“小学化”特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特点有:幼儿园教育违背甚至是超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幼儿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学习小学的内容,让幼儿以小学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等 。主要表现有:第一,在学习内容上,强调智力因素(即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非智力因素(如情感、人际交往、专注、好奇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第二,在学习方式上,注重集体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缺少直观教具,做作业、背诵课文、做数学题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第三,在学习评价上,以幼儿认多少字、做对几道计算题等来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效,以幼儿是否专心听课、是否有小动作和说话来衡量幼儿的学习习惯,即注重结果评价。强调“双向衔接”,就必须认识到我国幼儿园存在“小学化”问题,小学更存在严重的“小学化”问题,小学“招新”试题的难度倒逼着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 。另外,“小学化”对儿童小学的学习适应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对“小学化”拼音学习的后续影响发现,提前学习拼音会给后续学习带来多重负面影响,如对小学教师开展零基础教学造成困扰、需要小学教师纠正非规范的提前学习带来的认知错误、部分学生因提前学过而产生厌学心理等 。学龄前儿童提早学习小学知识,并不能对其学习适应性产生预期的帮助,反而在学龄前未学习 过 小 学 知 识 的 学 生,其 学 习 适 应 性 比较好 。

3幼小衔接评价指标的建构策略

3.1评:不同主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对标评

《评估指南》明确指出要着力从突出过程评估、强化自我评估、聚焦班级观察三方面改进优化评估方式。它揭示教师评价应将评价的过程自然地融入教育实践,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常态及幼儿的一日生活,并伴随着教学场景展开不同受众体参与的多维客观评价。管理者、家长运用幼儿园过程评价指标开展他评管理者评价是教师评价较客观的也是最常见、最主要的评价方式。管理者评价更具有权威性,更容易让教师引起重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家长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也应成为教师评价的组成部分。家长评价不仅能帮助家长更全面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增强家园合作共育的意识,提升共育能力,还能为幼幼小衔接提供教育改进的决策和建议,鞭策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以往的家长评价流于形式,脱离教学情境,导致评价模糊、不切实际,经过改革后家长成为管理者的同行者,真正地践行评价的权利与使命,以此助力自身教育能力的提升。

3.2共同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

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明晰合作的整体情况。效果评价体系可帮助合作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了解儿童、教师和幼小衔接工作的各种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制定相关制度并提供支持。 合作主体应共同构建多主体、全方位、重过程的综合性效果评价体系。首先,确立幼小衔接合作效果评价指标,这是衡量幼小衔接合作效果的重中之重,评价指标的确立可依据《意见》《课程方案》《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并据此细化成合作期间要完成的具体活动,在此基础上,合作主体共同开发幼小衔接效果评价量表,对具体活动进行针对性评价和监控,让合作成员清晰了解合作进展情况。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要以教师、儿童自我评估反馈为主,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专家、家长等也要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进而不断改进幼小衔接合作的活动策略。最后,评价过程要与幼小衔接的合作前、合作中、合作后统一,即在合作的初始阶段、进展阶段、完成阶段都要开展动态、多维度的反思、诊断、调整。

结语

通过以上幼小衔接的评价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发展状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同时,这些策略也有助于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关注和参与,促进家校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崔淑婧,田兴江.近20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J].学前教育研究,2020(5).

[2]俞文,涂艳国,李露,刘庆.儿童健全成长取向下幼小衔接教育观差异分析 — —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9(4).

[3]洪秀敏,刘倩倩.不同利益主体视域下幼小衔接的多维挑战与突围之路 — —基于东中西部五省的实证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