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朋友,朗读是光明——基于小学语文低段有效朗读教学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书籍是朋友,朗读是光明——基于小学语文低段有效朗读教学探析

田恬

游仙区朝阳学校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足,特别是在面向低年龄段学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朗读兴趣不足等问题,致使朗读教学的效用未能真正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就从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出发,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低段有效朗读教学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策略

引言:在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各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确保学生的各项素质及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除了做好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其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文本中传递的情感。故而,针对小学语文低段有效朗读教学的探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教育者理应结合实践经验共同推动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一方面,有效朗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清晰、准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但在之前大多数学生并未接受过系统性、专业性的训练,基本都是通过模仿他人进行表达。而有效落实朗读教学,就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为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低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无法对课文产生深刻地理解。而朗读活动就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课文,并且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这对学生正确体会作者传递的情感有着积极意义[1]

二、小学语文低段有效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明确朗读要求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朗读要求,知道如何才是高质量地朗读。简单来讲,一是要让学生基于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文章的意思,保证每个字都要发音准确、清晰,同时读准词语的声调。例如,在《青蛙写诗》的朗读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对本课涉及的生字词进行学习,避免他们在朗读中不会读或读错。此外,要求学生在初步阅读课文后,从中找出关于青蛙写诗的句子,然后对句子进行反复朗读,尝试理解它的含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整体朗读的过程中更加流畅、准确,同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二是朗读中要让学生注意断句、读准节奏,特别是遇到一些长句时,要向学生强调读准节奏,以免出现磕磕绊绊的情况。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有效地朗读教学需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情感共鸣,而这也是现阶段朗读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教学中,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走进文本,更别说产生情感共鸣。针对这一问题,任课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其创设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助力学生走进文本,体悟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例如,在《秋天》这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生字词之后,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短视频,其中都是关于秋天的一些场景,如大雁南飞、硕果累累、黄叶片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就会更有画面感,并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课文中的场景刻画在脑海里。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小学低段学生对朗读普遍缺乏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朗读水平较差,担心自己朗读中出丑,甚至受到教师的指责和惩罚;另一方面由于朗读教学方法不恰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无法主动地参与到朗读活动之中,加之课堂时间紧张,可以专门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朗读的机会。例如,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朗读比赛,首先在比赛准备阶段将学生按照朗读水平、个性特点等分成多个小组。朗读的课文分为规定的课文和自选的课文。在比赛中,除了小组进行集体朗读,还要派出若干成员参加个人比赛。关于评分标准,主要是从普通话标准与否,是否存在漏字、错字和添字,语音语调是否标准等。比赛结束后,由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教师对各组及个人的朗读进行打分,并根据最终结果对优秀朗读者颁发证书和相应的奖品。通过这样的朗读活动,不仅可以将朗读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还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最终实现朗读水平的提升。

(四)全面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

为了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和改进。虽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也比较重视朗读教学评价环节,但评价内容和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方式也不合理,难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影响了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在进行朗读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完善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内容应包括朗读的正确程度、流利程度、仪态举止、感情表现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需要细化评价标准,以朗读的正确程度为例,一星级为普通话不标准,朗读中出现漏字、错字等超过10个;二星级为普通话基本标准,朗读中出现漏字、错字等问题,但少于10个;三星级为普通话比较标准,发音也正确,漏字、错字等问题较少;四星级为普通话十分标准,朗读中无错误。第二,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这对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自信心有着一定效果。举例来讲,在朗读《枫树上的喜鹊》这篇课文后,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在你的努力下,这么难读的生字与句子都读得这么流畅,每次都能看到你的进步。”第三,在评价中要尊重个体的差异,特别是学生在朗读后的分享交流中,教师要允许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使其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这不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四,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家长都能参与到朗读教学评价环节。一方面,在朗读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评量表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朗读水平予以正确评价,增强自我认知;另一方面则要与家长进行合作,指导家长在课后监督和评价孩子的朗读活动,这样才能使朗读教学评价更加有效。必须指出的是,在获得评价结果之后,教师要重视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即根据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及优化朗读教学策略

[3]

结束语:有效实施朗读教学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意义重大,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就是刚步入小学的时候,对朗读了解不多。因此,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相关教育者就要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且能够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水平,采取有效的训练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为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迎春.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探究[N].山西科技报,2024-01-05(A14).

[2]林小曼.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3,(34):125-126.

[3]董赛飞.小学段语文有效朗读的训练方法[J].新智慧,2019,(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