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卢洁

阿克苏市第十五中学  新疆省阿克苏市  843000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学习方法,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思维导图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用思维导图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其作用的发挥。对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使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应用

引言

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逻辑机理在于可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思维导图以一种直接明了的方式,将单元的主要知识点、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加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问题是什么、如何思考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思考、思考后会有什么发现,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如此,学生在新知识学习、旧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就能有更强的自主性、条理性、创造性。

1、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导图、脑力激荡图、概念地图等,是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及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因其图文结合能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且层级及隶属关系明确能在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建立联系,在教学应用中简洁明了且行之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用一个核心知识点或关键词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要点,要点之下还可以细分出更多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开枝散叶,形成庞大复杂但逻辑清晰的知识系统。基于此,学生不仅能认识到“学什么”,更能形成“怎样学”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去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质、打通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强化知识点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实现课堂高效教学,为今后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1在课前导入环节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最活跃的时候,他们对可视化的事物和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和学习兴趣,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难以长时间专注于课堂,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根据学生的上述特征和情况,课前的引入环节是非常关键的。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维焦点,并且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设计课堂导入的内容,通过色彩丰富的思维导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多的探索欲和兴趣。

2.2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汉字数量会比较少,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喜欢研究图片以及较为形象化的数字知识,对此思维导图融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之中,能够让学生集中自身注意力去学习知识,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频繁出现溜号等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引导,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数学知识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其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在教学阶段,借助思维导图完整展现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点,打通数学知识关键点,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2.3强化反思:回忆数学学习过程

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想抓住单元学习核心要点与本质,就要对整个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和回忆。那么,在思考回忆的过程之中,我们都需要回忆哪些内容呢?第一步,为什么,学习它有什么价值。第二步,过去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即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互相补充,从而选出某个典型的作业题目,并导入其中。不同的问题视角代表着问题分类,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探讨出理解知识点的要领。在对分数进行分类后,第三步就是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回顾相关概念和例题。教师借助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演示整个学习历程,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哪一课比较简单,哪一课比较难,哪一课是重中之重,哪个小知识点看似简单但做起题来却容易“落入陷阱”。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强化反思。几分钟的热烈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回顾一遍课堂所学。在这种基于合作的思维导图课例模式下,学生充分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有效地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2.4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时期,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对数学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数学知识点主要是把理论知识和数学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几何和简单方程的学习一直都是小学数学中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从而影响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2.5巧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遇到繁多复杂的概念、定义、性质等知识点时,容易产生思维混乱,难以区分和理解关联知识,分不清孰轻孰重,往往在归纳与整理时“一把抓”,既加重了学习负担,又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而思维导图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信息集合体,它汇集了多个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面对比较分散繁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与学生进行知识整理与分析,对繁杂的知识进行细化,将每个分离出来的知识点进行脉络梳理制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并标注出教学重难点,以此明确学习重心,有效避免毫无头绪且耗费时间与精力的学习。

2.6提高复习效率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知识,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工具,学生在自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深刻理解其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并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亲身体验如何梳理数学知识,积极建构数学知识结构。

2.7借助思维导图总结解题方法,强化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总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其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整体的复盘,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总结的习惯,使其自主建构具有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的知识网络。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不仅要总结知识点,还要总结解题方法,这是因为数学应用题一般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些问题变化较大且无穷无尽。因此,要想驰骋于数学题海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及公式,还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总结核心问题及其拓展延伸,并且附加经典例题或易错题,日后面对同类型题目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结束语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教”的手段与“学”的策略,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相长,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及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小学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突显其优势并发挥其价值,不仅要选择合理的思维导图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还要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分析、归纳知识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思维导图真正融入并作用于“教”与“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倩怡.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344-346.

[2]李海荣.应用思维导图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J].新教育,2021(14):63-64.

[3]王文文.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知识文库,2022(1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