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方知深处——指向语文要素的摘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采摘方知深处——指向语文要素的摘抄

柯可可

石塘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多个单元的涉及了“摘抄”这一语文要素,为有效引导学生以教材为支点,为其综合实践运用打好基石,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部编版第二学段的教材,来帮学生建立起体系化的摘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摘抄;小学语文;语文要素

一、于细微处着手,关注词句

对学生来说,摘抄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重起炉灶”,在日常练习中,学生已对摘抄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摘抄办法,调整这种“消极”为“主动”。

(一)摘抄无法解惑的词句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是在三上第二单元的导读页中出现。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例,文本出现了较多学生难以解惑的词,如熨帖、明朗;三下第六单元的导读页提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我们在教学流程中需侧重“理解”和“难懂”两方面。针对这样的要素,我们可以让学生将摘抄安排在预习中,鼓励其将暂时无法解惑的词句摘抄下来,从多角度思考。像这样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层层推进,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用多种理解方法来解决问题的阅读行为。

(二)摘抄准确形象的词句

四上第三单元的导语页面中这样表述:“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这篇属于观察类文章,法布尔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向我们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其修建的过程,我们需要从体会文章表达的角度入手,蟋蟀这一弱小的、微不足道的小生命,仅靠简单的工具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等一系列工程,通过感受修建住宅工具的简单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都离不开观察的细致。

(三)摘抄优美生动的词句

四上《走月亮》的课后题中,语文要素之一是“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我们可以从课后题分析,这两个句子中有显眼的修辞,我们不妨抓住关键词,第一句中“哟”字让人感到欣喜,“抱”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卵石以生命,生动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景,甜美、欢快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显得那么和谐。第二句“低垂”一词形象地将一幅稻穗丰收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除了修辞,我们可以让学生归摘抄说明及描写方法,这些都是实践应用的素材。

二、于显著处着眼,把握篇章

(一)关注构段结构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里总分结构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的方法帮助学生降低理解的难度。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为例,文章在安排上做了巧妙的设计,每一段中都有一句关键句为我们厘清文章内容搭好扶手。再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三段,一整段文本围绕首句而展开,结构设计上也是总分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标注好这些关键语句。这句段式摘抄,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结构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能为学生习作中的段落应用奠定基础。

(二)关注写作顺序

四上第四单元导读页的语文要素涉及:“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五单元园地指出:“写事情要按照一定顺序写。《爬天都峰》一文顺序是是按照爬山前、中、后来写的。”我们可以给学生拟好思维框架图,剩下的关键部分由学生进思辨、摘抄。《纸的发明》的课后导图,纸的发明历程直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部分摘抄我们可以安排在预习时。四上《麻雀》一课,我们以主要人物为线索,让学生摘抄出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同学完成流程图式的摘抄,梳理发展,培养其搜索信息的能力。

(三)关注谋篇布局

三下第八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交流平台也谈到:“我会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该单元的“词句段运用”部分安排了“转述他人语言”的说话训练点。以三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课后题为例,要求学生学会凝练文中语句,摘抄归纳出关键信息,再以表格为支点来复述这个故事。但如果想要复述好整个故事,单借助表中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做加法,如:摘抄对应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也可以摘抄一些有写作特色的语句。

三、于实践处深耕,创新方式

部编版教材是学生学习道路上借鉴、模仿的最好的练兵场,充分挖掘阅读文本中的资源,针对语文要素的摘抄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悟写,逐并内化为自身的表达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旨所在。

(一)批注式

三上学习的阅读策略——预测,就是教会学生读到文本某个地方进行预测,把预测写在边上,这也是以批注的形式在进行摘抄、记录。四年级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指向提问,在课题、词句、段落旁围绕“内容、写法、启示”提出自己的问题,也都是批注。我们可以批注在“学有疑处”,也就是指学生能在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进行批注,提出自己的疑问;批注在“文章妙处”,就是学生在自己觉得写得好,有感触的地方进行摘抄;批注“文本留白”处,也就是指在文章意犹未尽、有启示的地方,最后进行统筹摘抄整合。

(二)摘抄分享式

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多样,内容充实,为了有效地发挥摘抄本的作用,促进学生间语文文本的交流,提升语段篇章的赏析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摘抄分享会,让学生从指定篇目的内容中进行相应的摘抄、赏析。每周安排一次课堂展示环节,轮到展示的同学在投影仪中展出自己摘抄的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赏析,针对同一内容,其他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阅读时的感受与展示同学进行交流,注意交流的有效性,避免出现“鹦鹉学舌”,这样的赏析交流过程也有助于促进班集体整体的思辨、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课时目标式

“摘抄”作为重要的语文要素,那我们的教学安排上也应涉及此环节,而非孤立的脱离。在设计部编版三上《灰雀》一文时,可以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成:①通过抓人物的对话来揣摩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②摘抄对灰雀喜爱的句子并交流。假使我们不将摘抄安排在教学环节中,摘抄必然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或者课外作业,教师就无法通过摘抄来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更无法及时进行指导评价,使得第二学段的摘抄流于形式,违背了教材编者的意图,降低了教材的使用价值,也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摘抄的策略[J]. 孙琳珍. 2020(8).

[2]读书笔记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胡丽娟.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