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小班幼儿一日作息时间调整的思与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基于儿童视角小班幼儿一日作息时间调整的思与行

潘红琴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幼儿园 

[摘要]:作为教师, 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流程, 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到:“一日活动安排相对稳定合理,并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活动需要做出灵活调整,避免活动安排频繁转换、幼儿消极等待。”幼儿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教育价值,本研究通过三个策略实践,为真正落实《指南》的精神,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提高幼儿一日生活的有效性,弹性安排一日活动作息,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样态。

关键词:儿童视角  思与行

一、问题的提出

2022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发,其中教育过程中有关键指标活动组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科学合理地制定幼儿在园的一日作息时间,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能更好地促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但现阶段很多幼儿园为了全园各年龄段及场地的安排,往往忽视小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安排。小班幼儿的自我发展的需求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实现;自我建构经验的过程总是被打断;个性化的需求不能被满足,过渡等待时间较长;怎样的活动安排更符合小班幼儿需求,我们一直在思考。

二、我们的实践

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大胆尝试了对作息时间进行改革与探究,。我们聚焦“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作息”与进行了一次深度研讨,将思考内化赋予行动,因地制宜重新审视园区“幼儿园一日时间作息安排表”,借《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引领,尝试实践并思考,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基于真问题的沉浸式教研,努力改进一日活动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复盘调整,骨干先行

园区是小班幼儿,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在形成阶段,我们的教师也从大班到小班也有一个适应过程。首先,在“幼儿一日时间作息安排1稿”实施后,我们发现:1.根据园区情况我们制定了两张时间表,户外自主游戏与户外运动错时进行,但对于一部分班级,幼儿一个上午需要来回上、下楼梯2次进出较频繁。2.原先的时间截点,理论上幼儿每天有户外活动2小时(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小班每天自由活动时间不少于120分钟;但实践中,过渡环节较多,往往存在游戏时间不饱和状态。

因此,我们复盘两次作息调整的历程,采取骨干先行,教研辅助策略,将其时间表在“1稿”的基础上再次尝试了调整与推进。此外,我们还结合园区地域扩增了游戏场域,将每个班级的户外自主游戏调整到了下午时段;上午时段班级错时开展室内游戏与户外运动等。根据新作息时间表,明确保育职责,保障教师落地实施。从而保障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合理安排,促进课程的生发,让课程的实施真正与幼儿的需求相链接,让幼儿的学习有持续性、延展性。

(二)卷入教研 同频共振

教研聚焦解决保育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随着新幼儿一日活动作息时间的实践与深入,我们也逐渐发现了更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为了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反思,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自信。我们思考:小班幼儿自主能力稍弱,生活活动怎么开展更合适,习惯如何养成?如何开展活动,更有利于小班幼儿发展?幼儿的自主游戏如何观察并有效支持?等最终,我们确立行政引领,全员参与,多方卷入的教研思路,开展行政人员、教师、保育员、幼儿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卷入式实践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经过思考,我们决定采用点上突破、智慧共享的策略。从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开展实践研究,探索优化策略。

研讨点一:

生活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研讨点二:

1小时体育锻炼的有效组织

研讨点三:

游戏的关注与有效支持

注意点:

小班幼儿行为养成开始以提醒、指导为主,后期循序渐进转为自主。

注意点:

幼儿运动前需有充足的准备运动。运动后需有放松运动。

注意点:

小班幼儿游戏后点评需提供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视频支架。

策略:

  1. 分组错时活动。

如晨段后幼儿可分批回班级进行盥洗(引导幼儿七步洗手法)、喝水。2.自主点心灵活性。

可从自主选择进点时间、餐点、工具等方面开展;点心的数量等可用可视化图片提示。

3.尝试自主管理。

提供座位示意图,提示音乐等让幼儿陆续回到座位参与下个活动。

策略:

活动前:1.明晰锻炼目标。

可侧重发展幼儿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2.丰富游戏材料。熟悉器材,可提前与幼儿探讨材料的玩法并在游戏中运用。

活动中:1.锻炼过程有递进性、情境性。2.满足幼儿个体差异,关注幼儿参与度。

活动后:经验回顾。

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小班幼儿可提供安全、数量充足等材料提升兴趣,激发幼儿的参与度。

支持:立足观察点,聚焦生成点,指导多样化,把握幼儿兴趣点。教师既是支持者、引导者也是参与者。游戏后需点评,可围绕遇到的问题或有趣的事等。

(三)指标学习,促发反思

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大板块的调整设计,给予了教师自主权,解放幼儿;一日生活时间弹性安排,让师生生活更有节律。基于《评估指南》指标,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在弹性实施一日生活时间表时,也以有了一定的改变。

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敏感地察觉他们的兴趣需要,灵活调整课程活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如小一班新教师在理念的引领下,也会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设计相关活动,而不再拘泥与各年龄段集体活动的时间限制中。在科学活动《甜甜的糖水》中,老师前期调查了幼儿的兴趣点,在设计活动时就增加了牛奶糖、彩虹糖等,但活动中发现幼儿对于不同颜色的彩虹糖放水中发生的变化是否会一样又产生了兴趣。原本15分钟的课堂增加了10分钟,但幼儿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价值。

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的保障,给予了幼儿更加观察、了解幼儿,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深度。在游戏活动推进的过程中,老师对小班幼儿也会出现不信任情况。因此,我们试着通过游戏互动墙,请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游戏故事,教师忠实记录幼儿游戏,从而打破对孩子不信任的。从注重儿童表达,提高师幼互动质量,撬动幼儿的发展。

三、我们的成效

幼儿方面: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品质,关系到幼儿良好习惯与素养的形成。在作息时间调整的过程中,从小班幼儿被动参与活动,到现在的因班弹性实施、幼儿尝试自主操作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幼儿的蜕变。把时间留给幼儿,把自主权给予幼儿,让我们看到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有明显提高,幼儿对活动的专注力也更持久了。

教师方面:走进现场,在观察、学习、实践、反思、调整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的专业素养在提升,自我认同感在不断加强。但我们也感到遇到了瓶颈,如何更好地从幼儿的发展,让“弹性”作息时间从形式走向内涵,提高教师课程创生能力是我们后期将要突破的难点。改变、调整、实践让我们从意识层面走向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