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谷晓东

长春市南关区树勋小学  130021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合唱教学作为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提升文化鉴赏能力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此,本文基于新课标改革,从音乐文化、歌唱技巧等多个角度,对如何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规范合唱训练、科学教导发声技巧、结合乐器教学、深刻歌曲感悟等。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新课改中强调,教育不应该只专注于教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学科的代表,其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文化鉴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从合唱教学的角度入手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质量。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合唱训练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还可以通过合唱合作来提升学生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趣味性,从而让学生享受音乐教学。不仅如此,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通过合唱训练的技巧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声带,防止在生长发育期间,因过度使用声带嘶吼或饮食刺激导致学生变声期发育不良[1]

二、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开展的有效性策略

(一)规范合唱训练

    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活动时,就是可以从课前训练、节奏训练、音准训练、发声训练以及歌曲训练五个角度入手。课前训练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有效的课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来。课前训练主要分为律动、放松、开口与通气四个部分。律动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具有一定节奏感的歌曲塑造课堂教学氛围,同时鼓励学生跟着歌曲节奏进行律动,以此来快速融入课堂教学中。放松指的是在律动环节过后,教师可以播放较为舒缓的轻音乐,给予学生短暂的休息时间,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开口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唱歌口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合唱技巧,尽量避免因口型不当而出现浪费体力与气息的现象,从而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更加放松舒适。通气则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控制气息,让学生了解如何更好控制自身肌肉力量,以达到更好的歌唱效果。
    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节拍感知以及划拍读谱等训练方式加强学生的节奏感与乐感。教师一般可以通过节奏掌握、拍掌互动、划拍读谱以及轮唱等形式进行训练。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节奏,并向学生演示如何拍手表示节拍数,随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节奏进行拍手训练,以帮助学生掌握歌曲节奏等。
    音准训练是合唱训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歌唱技巧,同时也会对合唱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可以从单音训练、听音训练、音程模唱训练以及旋律模唱训练等角度入手开展音准教学。以音程模唱训练为例,学生在唱歌过程中,一般会过度依赖同一种固定顺序,因此,教师可以从歌曲中间进行截取,要求学生从中段开始歌唱,以此达到音准训练的目的。
    发声训练是奠定合唱最终演唱效果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从共振、弱音、强音、扩展音域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共振指的是让学生体会发声过程中胸腔与声带的振动感,从而了解发声位置,学会如何用气息支撑声音。弱音和强音则是教师通过手势指挥控制,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自身的发声强度,并通过适当改变发声强度提升合唱效果。扩展音域则是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乐器音阶的方式,让学生模拟音阶进行发声,从而不断扩展与寻找自身的最高与最低音阶,达到扩展音域的训练目的。
    歌曲训练则是合唱训练中的实践部分。教师可以以划分声部的方式进行歌曲训练。即按照学生不同的歌唱音域将学生化为低中高三个声部,并通过彼此配合提升合唱效果[2]

(二)科学教导发声技巧

    发声技巧是合唱训练中十分重要的训练部分,同时,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青春期发育时期,不合理的发声技巧极易导致学生的嗓子在歌唱期间受到严重损伤,轻则影响变声期发育效果,重则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声带损伤问题。而且科学的发声方式也可以让学生的合唱表演效果更加和谐,减轻对嗓子的发声压力,提升合唱表演效果。一小学音乐六年级教学曲目《爱的人间》为例,在向学生开展发声技巧教导过程时,教师应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根据学生个人声音条件以及歌唱方式的不同,实施个性化教学。例如面对唱歌时十分紧张,无法放松的同学,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在唱歌时放松发声与如何流畅平稳气息等技巧方面,来提升学生歌唱时的协调性。或是面对合唱时划分的不同声部,教师可以针对声部的演唱特性进行发声技巧训练,避免学生被不同声部的歌唱声拐偏音准,影响合唱效果。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放低音量,慢慢习惯双声部演唱的氛围,而后再将合唱的音量放大,从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掌握双声部配合的合唱技巧。

(三)结合乐器教学

    对于合唱教学,教师可以添加伴奏,让学生在器乐的辅助下演唱。乐器伴奏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节奏,同时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愉悦感。以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吹起羌笛跳锅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应用乐器优化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羌笛这一民族乐器的特点,传授学生简单的吹奏技巧,让学生尝试应用羌笛演绎《吹起羌笛跳锅庄》这首歌曲。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辨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掌握音准,让音乐表达更为精确。其次,当学生练习二声部歌唱时,教师也可以用乐器完成教学过渡,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如可以让不同声部的学生分别练习,当高声部的学生演唱时,用乐器演奏低声部的旋律;当低声部的学生演唱时,用乐器演奏高声部的旋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合唱教学的整体效率,让学生的多声部演唱配合更加紧密。

(四)深刻歌曲感悟

    教师想要引导学生通过合唱的方式完美演绎一首歌曲,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技巧、音色、音准,还要关注学生在演唱时体现的情感。在以往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反复排练,通过机械练习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合唱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若想让学生在合唱时流露真情,自然而然地宣泄情感,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涵,产生良好的代入感。对此,音乐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歌曲的背景,以有效提高歌曲的感召力。以小学音乐六年级教学曲目《感恩的心》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突出歌词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从而在合唱时表达出更多的演唱情感,让合唱表演的质感层次得到提升[3]

结论:综上所述,高效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乐器等辅助工具,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环境,让教育过程更具针对性、灵活性,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海燕.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提升途径探索[J].文科爱好者,2023,(05):158-160.

[2]蔡甜.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艺术,2023,(05):56.

[3]马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03):191-193.